
猶積慣;慣習。《淮南子·修務訓》:“今夫盲者目不能别晝夜,分白黑,然而搏琴撫弦,參彈復徽,攫援摽拂,手若蔑蒙,不失一弦;使未嘗鼓瑟者,雖有 離朱 之明, 攫掇 之捷,猶不能屈伸其指,何則?服習積貫之所緻。” 漢 賈誼 《新書·保傅》:“夫開於道術知義之指,則教之功也;若其服習積貫,則左右而已矣。”
“積貫”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ī guàn,其核心含義指長期積累形成的習慣或慣習。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含義
“積貫”可理解為“積慣”,即因長期重複而形成的慣性行為或思維模式。例如《淮南子·修務訓》中提到:“服習積貫之所緻”,說明技藝的精通源于長期練習形成的習慣()。
字義分解
古籍例證
漢代賈誼在《新書·保傅》中寫道:“若其服習積貫,則左右而已矣”,強調習慣的養成需通過日常重複和實踐()。
多用于描述技藝、行為或思維因長期重複而形成的穩定模式。例如:
“積貫”強調通過時間沉澱形成的慣習,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指向的行為或現象。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淮南子》《新書》等古籍原文()。
積貫(jī guàn)是一個漢字詞語,由“積”和“貫”兩個漢字組成。
“積”字的部首是禾,總共有10個筆畫;“貫”字的部首是貝,總共有7個筆畫。
“積貫”一詞來源于《孟子·盡心上》:“積善以為德,勸善以為義,禮善以為道,貫善以為器。”後來演變為用來形容一個人長期積累的品德、才能或經驗。
在繁體字中,“積”字的形狀是“積”,“貫”字的形狀是“貫”。
在古代書法中,“積”字的寫法千變萬化,如今常用的寫法是由左上角寫下“禾”,然後在右下角留有空隙的地方寫上“田”;“貫”字則是由上到下寫出三個橫折的“貝”字。
1. 他多年來一直積貫着厚道的品德,備受人們的敬重。
2. 這位業務經理在工作上積貫了豐富的經驗,能夠應對各種挑戰。
積累、積極、積蓄、貫徹、貫通、貫注。
積累、積攢、積聚。
消耗、耗盡、消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