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寇警的意思、寇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寇警的解釋

敵軍入侵的警報。《後漢書·祭彤傳》:“自是 匈奴 衰弱,邊無寇警, 鮮卑 、 烏桓 并入朝貢。” 三國 魏 高堂隆 《谏明帝疏》:“若有寇警,則臣懼版築之士,不能投命虜庭矣。” 清 昭槤 《嘯亭雜錄·緬甸歸誠本末》:“将來 緬甸 設有寇警,必另求援兵,不應則失統禦之體,應之則苦師旅之煩,恐鞭長莫及,反難善處。”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寇警(kòu jǐng)指古代外敵入侵或盜匪劫掠的警報信號,屬于漢語曆史詞彙,現多用于文獻或特定語境。以下從詞典角度解析其詳細含義及用法:


一、基本釋義

  1. 外敵入侵警報

    指古代邊境遭遇敵軍進犯時發出的緊急警戒信號,如烽火、鼓聲等。

    《漢語大詞典》:寇警,寇賊入侵的警報。

  2. 盜匪劫掠的警示

    引申為地方遭受土匪、流寇襲擊的預警信息。

    《辭海》:寇警,盜寇來犯的警報。


二、詞源與結構分析


三、權威詞典出處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定義:“寇警,指敵寇侵擾的警報。”

    例證引《後漢書·西羌傳》:“羌寇警急,覆沒營塢。”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官方釋義(鍊接

  2. 《辭源》(修訂本)

    釋義:“寇賊來犯的警報。”

    引《宋史·兵志》:“邊郡寇警,馳驿以聞。”

    來源:商務印書館《辭源》數據庫(鍊接


四、古籍用例


五、現代使用場景

現多用于曆史文獻、軍事研究或文學作品中,如:

“邊塞古城牆上,仿佛仍能聽見昔日的寇警號角。”

需注意其古語色彩,日常交流中常用“敵襲警報”“匪患預警”等替代。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寇警”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寇警”指敵軍入侵的警報,常用于古代軍事或曆史文獻中,表示對外敵威脅的警戒狀态。例如《後漢書》記載“邊無寇警”,即邊疆沒有外敵入侵的警報。


二、字義分解

    • 本義:強盜、侵略者或敵人(如“敵寇”“海寇”)。
    • 引申義:敵人入侵(如“寇邊”)。
    • 本義:戒備、警惕(如“警戒”“警覺”)。
    • 引申義:危險信號(如“警報”“火警”)。
      組合後,“寇警”強調對敵人入侵的戒備與預警。

三、曆史用例


四、現代應用

現代語境中,“寇警”多用于曆史研究或文學創作,形容古代軍事防禦體系中的警戒狀态,較少用于日常表達。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軍事術語或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權威曆史詞典或《後漢書》等原始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艾發衰容扁柏并封賓闼逋臣裁心镂舌骖騑幝幝蟲蝗大甸登登笃笃颠斤播兩鞮瞀貳廣發飄豐肴罡風公甲關尺賈禍顧憂黑參鴻毳溷濁肩牆艱勤交響解給寄論近晚考次客唁枯梧臘風廊餐雷首蓮華六鼇溜冰場淪褫麻豆腐賣禍謾辭嘩説朦抵甿謡内老闆農舍貧儒乞胡秋孟尚齒水卒司爐童生為底窩窩頭相吏斜碴攜泮斜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