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體解的意思、體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體解的解釋

(1).古代祭祀、宴飨時,将牲體切割為二十一部分。《國語·周語中》:“體解節折而共飲食之。”《周禮·夏官·小子》“掌祭祀羞羊肆羊殽肉豆” 鄭玄 注引 漢 鄭司農 曰:“羊殽,體解節折也。” 孫诒讓 正義:“今以《禮經》、《春秋》内外傳及 韋 、 杜 、 賈 諸説參互考之,脀解之法蓋有五,而實止四等。一曰全烝,全而薦之,則不解者也……四曰體解,節折謂之折俎,亦謂之殽烝。於七體中,復解前後左右肱股、脊、左右脅,各為三體,則解為二十一體也。凡牲之爓孰者,必體解。”

(2).分解人的肢體。古代酷刑之一。《楚辭·離騷》:“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 王逸 注:“雖遭支解,亦不能變。”《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年, 燕 太子丹 患 秦 兵至國,恐,使 荊軻 刺 秦王 。 秦王 覺之,體解 軻 以徇,而使 王翦 、 辛勝 攻 燕 。”

(3).猶解體。比喻人心離散。《元史·世祖紀六》:“臣等久積不平,心離體解。”《續資治通鑒·宋英宗治平二年》:“﹝ 呂誨 言﹞今前席詳延,無非藩邸之舊,清途進用,皆出權幸之門。忠良之人,寧無體解。”

(4).理解;領悟。《魏書·樂志》:“時司樂上書,典章有闕,求集中祕羣官議定其事,并訪吏民,有能體解古樂者,與之修廣器數,甄立名品,以諧八音。”《華嚴經·淨行品》:“自歸於佛,當願衆生,體解大道,發無上意。”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體解"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複合詞,其釋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根據權威詞典及文獻記載,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一、肢解刑罰

指古代将人體分解的酷刑,屬五刑之一。該義項最早見于《楚辭·離騷》"雖體解吾猶未變兮",王逸注明确指出"體解"即"支解"之刑。此用法在《漢書·刑法志》中亦有記載,與磔刑類似,多用于處置重罪犯人。

二、深刻領悟

引申為對事物本質的透徹理解,《漢語大詞典》釋作"親自領悟"。如《宋書·謝靈運傳》"體解飛兔,眇競星流",此處形容對自然現象的深刻認知。現代漢語中多用于學術領域,指通過實踐獲得深刻認知,如"體解經典要義"的表達方式。

三、佛教術語

在佛教典籍中特指對佛法的透徹領悟,《法華經玄義》雲"體解大道,發無上心",強調通過修行達到對真理的完全通達。《摩诃止觀》等禅宗文獻中,該詞常與"頓悟"概念相關聯,構成佛教修行的核心方法論。

網絡擴展解釋

“體解”一詞具有多重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四類解釋:

一、古代祭祀與宴飨禮儀

指将祭祀用的牲體切割為21部分,屬于周代禮制中的“殽烝”或“折俎”。具體方法是将牲體的肱股、脊、脅等部位分解為三體,最終形成21塊,用于祭祀或宴飨場合。
文獻依據:《國語·周語中》《周禮·夏官·小子》均有記載,孫诒讓在《周禮正義》中詳細考證了切割方式。

二、古代酷刑

指分解人的肢體,為極刑之一。例如《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荊轲刺秦失敗後“體解以徇”,即被肢解示衆。
特點:此刑罰多用于震懾叛亂或重罪,體現古代刑法的殘酷性。

三、比喻人心離散

引申為群體或組織的瓦解,如《元史》中“心離體解”描述臣子對朝廷失去信任,人心渙散的狀态。
應用場景:常見于曆史文獻中描述政治動蕩或統治危機。

四、理解與領悟

佛教及哲學語境中,指對道理的深刻體悟,如《華嚴經》提到“體解大道,發無上意”,強調通過修行達到對真理的透徹認知。
擴展:此義項在魏晉南北朝文獻中亦有使用,如《魏書·樂志》提及“體解古樂”。


注意: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曆史事件及宗教文獻中的用法,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周禮正義》《史記》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挨挨錯錯阿右白雲青舍騁容車無退表癡男怨女充窮丑小鴨疇谘船體麤浮打狗答賀牒桉煩惱身風馳雲捲忿氣革角更深汞燈過硬還安海北天南寒光亭寒酸橫汾宴轟礮洪淵花好月圓華近荒餘環帔昏朝金管井陉關禁用酒樹曠漭愧領愧勖髡林下風緻蠻樯褭篆甯子噴玉坡道撲手清頭窮小子市街屍主陶物跳箱岏山挖牆腳誣脅鄉郡遐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