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托父祖馀蔭作為庇護。《新唐書·奸臣傳下·盧杞》:“藉蔭為清道率府兵曹參軍。”
(2).指積有功勳的世家。《南史·荀伯子傳》:“ 伯子 常自矜藉蔭之美,謂 弘 曰:‘天下膏粱,唯使君與下官耳, 宣明 之徒不足數也。’”
“藉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析:
“藉蔭”由“藉”(借助、依靠)和“蔭”(樹蔭、庇護)組成,字面指借助他人的力量或地位獲得利益或保護。常用于描述依賴家族背景、父輩功勳或權貴庇護的行為。
動詞用法:托父祖餘蔭獲得庇護或職位
指通過祖先的功績或地位謀取庇護或官職。例如,《新唐書》記載盧杞“藉蔭為清道率府兵曹參軍”,即依靠家族背景獲得官職。
名詞用法:指有功勳的世家
可代指世代積累功勳的家族。如《南史》中荀伯子自誇出身“藉蔭之美”,強調其家族顯赫。
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例如:
該詞帶有一定貶義,暗含對“依賴外力而非自身能力”的批判。近現代使用較少,常見于古籍或學術讨論中。
《藉蔭》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借助樹蔭,指在炎熱的天氣中借助樹木的蔭蔽來避暑或遮陽。這個詞語通常用來形容炎熱的季節中人們尋求遮陽的方式。
《藉蔭》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艸”和“音”,分别表示草和聲音。它由13個筆畫組成,比較繁瑣。
《藉蔭》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這部古代文獻中,描述的是人們在夏季裡通過依靠樹木的蔭蔽來遮擋陽光。這個詞語經曆了漫長的曆史發展,顯現出人們對于追求舒適、避暑的智慧取舍。
《藉蔭》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藉蔭」,字形保持相似,隻是書寫順序有所不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藉蔭」有可能被寫作「耤蔭」。這種寫法體現了漢字在演變過程中的變化,同時也反映了人們對于樹蔭的依賴和利用。
1. 在炎炎夏日,大家都喜歡在公園的樹下藉蔭休息。
2. 在酷暑裡,我找到了一棵大樹,在它的藉蔭下,感受到了一絲清涼。
1. 藉蔭避暑
2. 藉蔭樹木
3. 藉蔭椅
1. 倚樹遮陰
2. 倚草蔽日
3. 乘涼樹
1. 冒陽光
2. 曝日
3. 暴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