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同姓不宗而認成同族。 清 趙翼 《陔馀叢考·認族》:“世俗好與同姓人認族,不問宗派,輙相附合,此習自古已然。 李唐 自以為出 老子 後,追尊 老子 為 元元皇帝 ,并以《史記·老子傳》陞於列傳之首。”
“認族”是一個漢語詞彙,指同姓但不同宗的人認作同族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認族(拼音:rèn zú)指原本沒有血緣或宗族關系,僅因姓氏相同而結成同族關系的現象。這種行為常見于古代宗法社會,目的是通過擴大親緣關系增強社會聯繫。
詞義解析
曆史背景
清代趙翼在《陔馀叢考》中提到,古代存在“不問宗派,輙相附合”的習俗,例如唐朝李氏皇族自稱為老子(李耳)的後代,并追尊其為“玄元皇帝”。這種政治或社會需求常推動認族行為。
文化意義
認族反映了傳統社會中對宗族力量的重視,通過虛拟血緣關系實現資源整合或身份認同。但需注意,認族與嚴格宗法制度下的“同宗”存在本質區别。
如需了解具體曆史案例或文獻出處,可參考《陔馀叢考》等典籍記載。
認族這個詞是指一個人對自己所屬的族群或民族的确認和歸屬感。在現代社會,人們常常将自己的身份與所屬的族群或民族聯繫在一起,産生對于自己群體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認(讠讓字旁,7畫)+ 族(方字旁,8畫)
《認族》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字演變和道德觀念。在古代,人們往往以家族或部落為單位,對于族群的歸屬和認同就顯得尤為重要。這個詞由簡體字演變而來,繁體字為「認族」。
在古代中國,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說文解字》是漢字學的重要經典之一,它記錄了古代漢字的篆書和隸書形狀。在篆書中,「認」字的寫法與現代稍有差異,而「族」字的形狀比較接近現代的寫法。
1. 對于自己的身份認族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
2. 我們應該尊重和包容不同民族的文化,并且共同努力,促進民族團結。
組詞:
族群、族裔、民族、部落、家族
近義詞:
認同、認同感、歸屬感
反義詞:
否認、排斥、異族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