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不經朝命而用白版授予官職或封號。《宋書·王鎮惡傳》:“﹝ 鎮惡 ﹞進次 澠池 ,造故人 李方 家,升堂見母,厚加酬賚,即版授 方 為 澠池 令。”《舊唐書·中宗紀》:“天下婦人八十已上,版授鄉、縣、郡等君。”
(2).指封號。《新唐書·太宗紀》:“民八十以上賜粟帛,百歲加版授。”
版授是漢語曆史詞彙中與古代職官制度相關的術語,指通過官方文書形式授予官職或爵位的行為,常見于南北朝至唐代文獻。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制度性特征
版授的核心是“以版為憑”,即通過書寫在簡牍或絹帛上的任命文書完成官職授予。這一形式區别于口頭任命,體現了古代官僚體系的規範性。據《通典·職官》記載,南北朝時期官員任命需“授版于朝”,說明其程式合法性。
臨時性與特殊性
該詞多用于非正式編制官職的任命。例如唐代對邊疆地區首領“版授都督、刺史”,屬于羁縻制度下的權宜之策,此類官職雖納入國家職官體系,但實際管轄權受限。
禮制象征意義
在《唐六典》中,版授與印绶授予并稱為官員就職儀式的兩大環節,其中“版”承載着皇權授命的儀式功能。宋人趙彥衛《雲麓漫鈔》更明确指出:“受職者必先受版,猶今之诰敕。”
詞源演變:漢代已有“版書爵命”記載(《漢書·文帝紀》顔師古注),至北魏孝文帝改革時形成固定制度。《魏書·官氏志》載太和十九年诏:“諸州刺史皆以版授,不得專擅”,說明其權力收歸中央的特征。
“版授”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曆史文獻中略有側重,但核心指向非正式授予官職或封號的行為。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非正式官職/封號的授予
指未經朝廷正式任命程式,而是以白版(未加蓋官印的文書)形式授予官職或封號。這種行為常見于特殊時期或對特定群體(如高齡老人)的榮譽性封賞。
封號本身
在部分語境中,“版授”也直接指代通過這種方式授予的封號,例如“鄉君”“縣君”等稱號。
應用場景
與正式任命的區别
版授的官職或封號不具備朝廷正式任命的法律效力,更多是象征性榮譽,常見于地方官員臨時委任或帝王對百姓的恩賜。
現代語境中,“版授”一詞已極少使用,但在研究古代職官制度或曆史文獻時仍具參考價值。部分網絡解釋(如“文件審核”)可能是誤讀或引申,需結合原始文獻理解。
如需更深入的曆史案例,可查看《宋書》《舊唐書》等來源。
百雞問題白馬寺寶鑷變音裱卷壁飾不崇朝拆牌道字朝更暮改傳蠟出診當館黨論典簿點交遞過短功短言恩仇煩累伏薮羔兒鬼鬽弧形腳梢皮駕帖經史笥經術勘查寬恩陋舉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羅薦沒法兒缪丑木僵霹靂大仙評釋潛身縮首啓瞶振聾瓊苞壤壤日文三角形散簪殺傷識取死比死政悚讋汪涵晚秋文章宿老武銳詳校缃葉先聖先師笑面夜叉小瞧小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