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踩踏波浪;浮躍水面。多形容遊水技術高超。 唐 顧況 《露青竹杖歌》:“ 曲江 昆明 洗刷牽,四蹄踏浪頭枿天。” 明 田汝成 《西湖遊覽志馀·偏安佚豫》:“市井弄水者 憎兒 、 留住 等凡百餘人,皆手持十幅綵旗,踏浪争雄,直至 海門 迎潮。”《續小五義》第一一○回:“﹝ 蔣平 等﹞五位分波踏浪,踩水直奔正西。”
“踏浪”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字面含義
指用腳踩踏波浪或浮躍水面,通常用于形容遊泳、沖浪等水上活動中的高超技巧。例如“漁民踏浪而行,穿梭于波濤之間”。
2. 引申義與象征意義
作為成語使用時,“踏浪”比喻勇敢面對挑戰、不畏艱險的精神。例如“人生如逆旅,需有踏浪前行的勇氣”。這一含義常見于文學和勵志語境,強調積極進取的态度。
3. 文化相關背景
《踏浪》也是一首經典校園歌曲,1980年隨台灣電影《我踏浪而來》流行,後被朱逢博、劉德華等歌手翻唱,成為懷舊金曲。
4. 字義分解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具體水上動作,或抽象比喻面對逆境時的态度,兼具寫實與詩化表達。例如:“運動員踏浪競速”或“創業者踏浪市場變革”。
踏浪是指在海灘或海邊站在海水上并且向前邁步,使腳下的海水沖擊身體的行為。這是一種娛樂和放松身心的活動,也是一種感受海洋力量的方式。
《踏浪》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足」和「水」。根據五筆輸入法的拆分規則,「足」的筆畫為7,「水」的筆畫為4。整個詞的筆畫總數為11。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因為人們在古代就喜歡在海邊遊玩和欣賞風景。踏浪一詞的出現正是為了形容人們在海邊行走的狀态。
繁體字踏浪的寫法為「踏浪」,和簡體字一樣。
在古代漢字中,踏浪的寫法可能會稍有不同。例如,「足」在篆書中的寫法為「⻊」,而在隸書中的寫法為「十人」。
「水」在篆書中的寫法為「氵」,而在隸書中的寫法為「氺」。
古代人的寫法可能跟現代稍有差異,但總體意思是一樣的。
1. 在傍晚的海灘上,他們踏浪欣賞日落的美景。
2. 她在晨曦中踏浪,感受着海水的清涼。
3. 小朋友們歡笑着踏浪,享受着海邊的快樂時光。
組詞:踏浪激情、踏浪運動、踏浪樂園。
近義詞:涉水、踏水。
反義詞:回避、遠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