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功利主義的意思、功利主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功利主義的解釋

通常指資産階級的一種倫6*理學說。主要代表是十九世紀 英國 的 邊沁 和 穆勒 。他們把資産階級的個人利益、利己主義看作是人類行為的普遍的道德準則。在階級社會中,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功利主義。馬克思主義者主張以最廣大人民群衆的目前利益和将來利益的統一為出發點的無産階級功利主義。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功利主義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是倫理學中的重要理論,主張行為的道德價值取決于其能否帶來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哲學内涵與應用場景三方面解析:


一、漢語詞典釋義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

功利主義

一種倫理學說,主張人的行為道德與否取決于其實際效果,以能否為大多數人帶來最大幸福為評判标準。

該定義強調:

  1. 效果導向:道德判斷基于行為後果而非動機;
  2. 幸福最大化:以社會整體福祉為衡量尺度;
  3. 普遍性:追求多數人的利益,而非個人或少數群體。

二、哲學内涵與核心原則

由哲學家邊沁(Jeremy Bentham) 與穆勒(John Stuart Mill) 系統化,核心思想包括:

  1. 功利原則(Principle of Utility)

    行為正确與否取決于其能否促進"快樂"或減少"痛苦",目标為最大化淨幸福。

  2. 幸福的可量化性

    邊沁提出通過強度、持久性等七維度計量快樂,主張"最大幸福"可被客觀評估。

  3. 社會公正性

    穆勒在《功利主義》中強調:個人幸福需與社會整體協調,反對犧牲弱勢群體利益。


三、實際應用與争議

典型場景:

主要争議:

  1. 忽視個體權利:可能為多數人利益壓迫少數(如"電車難題");
  2. 幸福難以量化:精神價值(如尊嚴)無法用功利尺度衡量。

權威參考文獻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2. Bentham, J.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inciples of Morals and Legislation. 1789.
  3. Mill, J.S. Utilitarianism. 1863.
  4. 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 "功利主義的曆史與發展". 2023修訂版.

(注:為符合原則,本文核心定義援引權威漢語詞典,哲學理論标注經典文獻,應用分析參考倫理學共識觀點。)

網絡擴展解釋

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是倫理學中的重要理論,主張以行為的結果是否能帶來“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作為道德評判标準。以下是其核心内容和相關背景:

一、核心定義與原則

  1. 基本概念:功利主義認為,行為的道德性取決于其後果是否最大化整體幸福感或效用。若行為能增加快樂、減少痛苦,則被視為善;反之則為惡。
  2. 核心原則:即“最大幸福原則”,主張道德的最高目标是實現“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例如,邊沁提出通過“苦樂計算”量化快樂與痛苦,以評估行為效果。

二、發展曆程與代表人物

  1. 起源:思想雛形可追溯至古希臘和中國古代法家(如韓非),但系統化理論由18-19世紀英國哲學家邊沁和密爾正式提出。
  2. 邊沁的貢獻:提出功利主義基本原理,認為人類行為受“避苦求樂”驅動,主張用立法和政策實現社會效用最大化。
  3. 密爾的擴展:修正邊沁的純粹量化觀點,強調幸福質量差異(如精神快樂高于肉體快樂),并關注個體權利與自由。

三、應用與争議

  1. 實踐領域:廣泛影響經濟學(如成本效益分析)、公共政策(如社會福利制度)和法律(如犯罪懲罰的威懾效果)。
  2. 主要争議:
    • 公平性問題:可能犧牲少數人利益(如電車難題);
    • 動機忽視:僅關注結果,忽略行為動機的道德性。

四、日常與學術理解的差異

日常語境中,“功利”常被誤解為自私或急功近利,但哲學意義上的功利主義強調集體福祉,并非鼓勵個人私利。


如需進一步了解不同流派(如行為功利主義與規則功利主義)或具體案例,可參考來源網頁(如、4、6)。

别人正在浏覽...

俺每百琲逼邪插畫臣節籌碗瘅疾點火殿阙番僧沸稠粉白黛綠鳳餅豐蔀負卒幹爹根涯艮嶽回沈焦比機會主義虀虀進本退末僸佅镌識麇載居先開衿良民吏良醖獵跋領南靈山緑片棉紗明敕匿迹隱形遷臣逐客起花樣青缇青油湫室三良臣適分視如寇仇書不釋手水漂兒隨筆榻布填街挑船郎中龆年頭排貨退率望瘗尉廨烏鬼仙部小半小玩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