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邊守的意思、邊守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邊守的解釋

(1).邊地的太守。《後漢書·龐參傳》:“昔 孝文皇帝 悟 馮唐 之言,而赦 魏尚 之罪,使為邊守, 匈奴 不敢南向。”

(2).猶邊境。《三國志·魏志·劉馥傳》:“遂開拓邊守,屯據險要。” 宋 王珪 《撫問鄜延環慶路沿邊臣僚口宣》:“卿等遠臨邊守,具飭兵防。”

(3).邊防。《晉書·阮種傳》:“由是邊守遂怠,鄣塞不設。”《明史·兵志三》:“巡撫 于謙 言:‘每歲九月至二月,水冷草枯,敵騎出沒,乘障卒宜多。若三月至八月,邊守自足。乞将兩班軍,每歲一班,如期放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邊守是漢語中具有曆史厚重感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與詞義演變兩方面解析:

  1. 基本釋義

    “邊”指邊疆、邊界,強調地理空間上的臨界區域;“守”意為守衛、防禦,體現職責屬性。《漢語大詞典》指出,“邊守”指駐守邊疆的職責或官員,如《漢書·匈奴傳》中“置邊守以備之”即為此意(來源:漢典[zdic.net])。

  2. 詞義曆史演變

    先秦時期,“邊守”多指軍事防禦體系,如《墨子·號令》記載的“邊縣豫置守”。至唐宋,詞義擴展為邊疆官員的代稱,《舊唐書·職官志》将邊地節度使納入“邊守”範疇(來源:國學大師[guoxuedashi.net])。

  3. 相關詞語辨析

    與“邊吏”“戍卒”等詞存在差異:“邊吏”側重行政職能,“戍卒”指普通士兵,而“邊守”涵蓋職責與身份雙重屬性,常見于古代公文與史書。

  4. 文化内涵延伸

    該詞承載着古代華夏文明的邊疆治理觀念,如《禮記·王制》中“修其邊守”體現“守土有責”的政治倫理,成為儒家“夷夏之防”思想的實踐表達(來源: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網絡擴展解釋

“邊守”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在不同曆史文獻中具體用法有所差異,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邊地的太守
    指古代邊疆地區的行政長官,負責管轄邊境區域。例如《後漢書·龐參傳》提到“使為邊守”,即指任命官員擔任邊地太守的職責。

  2. 邊境/邊疆地區
    直接代指國家邊界的區域。如《三國志·魏志·劉馥傳》中“開拓邊守”,意為擴展邊疆領土;宋代王珪的文書中“遠臨邊守”也指戍守邊境。

  3. 邊防/邊疆防禦
    強調軍事層面的守衛職能。例如《晉書·阮種傳》提到“邊守遂怠”,指邊防松懈;《明史·兵志三》中“邊守”亦指邊疆的軍事防禦體系。


補充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闆録備知踩軟索草木蕭疏策論趁船赤茀侈矜賨貨存肄靛花青雕煥頓牟耳熟能詳迩遠翻截封港奮擊光出律桄麪鼓牀渾蒙醬色将作監譏揣解骖推食淨院耤田糾舉砍削醴醆邏卒魯弱綠女紅男梅林止渴命禾秘弄批回辟口憑書請客,奉貼勾人憑熊搴采遷民磬錢青瓊勤儉親渥秋卷鬈須屈屈説到曹操,曹操就到吐根推說脫清妄誕惟口起羞文學作品仙丹遐揚挾天子以令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