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望梅止渴。典出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假谲》:“ 魏武 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北周 庾信 《出自薊北門行》:“梅林能止渴,複姓可防兵。”
“梅林止渴”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méi lín zhǐ kě,其核心含義是用不切實際的方法暫時解決問題,或用空想自我安慰。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故事
源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谲》:曹操率軍途中缺水,便謊稱前方有梅林,士兵們想到酸梅生津止渴,暫時緩解了焦躁情緒。
文學引用
北周庾信《出自薊北門行》中“梅林能止渴,複姓可防兵”進一步推廣了這一典故,宋代釋惟白也以“陽焰充饑,梅林止渴”為例說明其比喻意義。
該成語警示人們避免依賴虛假或短視的方法,而應尋求實質性解決方案。如需更多典故細節,可參考《世說新語》或庾信詩作。
“梅林止渴”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在極度渴望或者需要的時候,卻采用了錯誤或者不夠恰當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它暗示了人們在面對困難時,不應該采取片面或者不切實際的方法,而是要尋找更為恰當和有效的解決途徑。
“梅林止渴”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木和水,它們分别代表了植物和自然界的一部分。成語的總筆畫為14畫。
《梅花百詠》是明代文學家于謙創作的一部詠梅詩集。其中的一篇詩叫《贊梅詠》,其中寫道:“人若夏向五月,天若秋于七八。未須梅林止渴,實恐限于此月。”這裡的“梅林止渴”一句,引申意義就成為了成語“梅林止渴”的來源。
梅林止渴的繁體字為“梅林止渴”。
在古時候,梅林止渴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并沒有太大變化,關鍵的部分都是一樣的。
1. 他雖然渴得受不了了,但隻用糖水來“梅林止渴”,完全沒有解決問題的意思。
2. 當你需要幫助時,不要隻采用梅林止渴的方式,要找到最有效的解決辦法。
解渴、止渴、渴望
畫蛇添足、本末倒置
識時務、因勢利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