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将口側向一邊,不對準尊者,以免口氣觸及尊者。《禮記·少儀》“有問焉,則辟咡而對” 唐 孔穎達 疏:“尊者有事問己,己則辟口而對,不使口氣及尊者。”
“辟口”是一個古代禮儀相關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在與尊者對話時,将口側向一邊,避免直接正對對方,以防止口氣觸及尊者。這一行為體現了古代禮儀中對尊者的尊重。
出處與背景
源自《禮記·少儀》的注釋:“有問焉,則辟咡而對。”唐代孔穎達進一步疏解:“尊者有事問己,己則辟口而對,不使口氣及尊者。”說明該動作是應對尊者提問時的規範禮儀。
用途與場景
主要用于以下情境:
讀音與寫法
現代適用性
如今該詞已不常見于日常用語,主要用于古籍研究或禮儀文化探讨中。若需深入了解具體典籍背景,可參考《禮記》及唐代注疏文獻。
辟口是一個漢語詞彙,常用作動詞或名詞。作為動詞時,辟口的意思是指打通、開通或開辟。作為名詞時,辟口指的是通過開發或改建,形成的一個新的通道或出口。這個詞常用于描述交通建設、地下工程、水利工程等方面。
辟口的拆分部首是辛,并且辟口有10個筆畫。
辟口二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演變過程中,它由兩個獨立的字義組合而成。其中,辟的本義是開辟、打通,口的本義是出口、門戶。辟口的意思正是通過辟開口子而形成新的通道或者出口。
辟口的繁體字是闢口。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辟口的寫法有所不同。具體來說,在小篆字體中,辟口的寫法為“辟貝口”。而在隸書中,它的寫法是“辟貝止”。
1. 這條隧道辟口之後,交通将會更加便利。
2. 城市規劃部門打算辟口一條新的道路,以緩解交通擁堵的問題。
開辟、辟謠、辟為、辟邪
通道、出口、道路
封閉、封口、關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