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策論的意思、策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策論的解釋

[discourse on polities;a type of essay in feudal China] 古時指議論當前政治問題、向朝廷獻策的文章。清末科舉廢八股文,用策論代替

詳細解釋

就當時政治問題加以論說,提出對策的文章。 宋 代以來各朝常用作科舉試士的項目之一。 宋 蘇轼 《拟進士對禦試策引狀》:“昔祖宗之朝,崇尚辭律,則詩賦之工,曲盡其巧,自 嘉祐 以來,以古文為貴,則策論盛行於世,而詩賦幾至於熄。何者,利之所在,人無不化。”《金史·選舉志一》:“初但試策,後增試論,所謂策論進士也。” 明 張甯 《方洲雜言》:“公以予策論頗優,而經書義不及彼卷,遂以 彭華 為首。”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八股文舊事》:“ 康熙 二年癸卯八月,定試士不用八股時文,用策論制,分二場。”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策論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一種重要文體,指考生針對時政問題提出對策并進行論述的文章形式。其核心在于通過分析現實問題,結合經史典籍中的治國理念,提出具有操作性的解決方案。以下從三個維度解析其内涵:

一、文體特征與功能 策論由"策問"和"論對"構成,要求應試者展現三個層次能力:1)引經據典的學術功底;2)洞察時弊的分析能力;3)提出治世良策的實踐智慧。如宋代蘇轼在《教戰守策》中,既引用《周易》"安而不忘危"的哲學思想,又結合北宋邊防實際,提出全民皆兵的防禦策略(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蘇轼文集])。

二、曆史流變 唐代策論側重經義闡釋,宋代經王安石改革後更強調實務對策,《宋史·選舉志》記載其"罷詩賦、帖經、墨義,專以經義、論、策試士"。明清時期發展為八股取士,但殿試仍保留策論形式,考察士子對國計民生的見解(來源:《中國科舉制度通史》)。

三、現代轉化 當代公務員考試《申論》延續了策論的核心特征,要求考生在分析給定資料基礎上提出解決方案。這種古今承襲體現了中國選拔人才重視"知行合一"的傳統(來源:國家公務員局考試大綱)。

從《辭海》定義看,策論本質是"以問題為中心,以對策為旨歸"的政論性文體,其精髓在于理論聯繫實際的思維方法,這一特征使其超越科舉範疇,成為中華政治文化的重要載體。

網絡擴展解釋

“策論”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議論文體,主要用于議論時政、提出治國策略。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核心定義

策論是以政治問題為核心,針對現實矛盾提出解決方案的論說文。其特點是“以論為體,以策為用”,既要有理論分析,也要有可操作的對策。

二、曆史演變

  1. 起源:可追溯至西漢初年,漢文帝首創通過密封政見選拔人才的制度(《漢書·晁錯傳》記載)
  2. 科舉發展:
    • 宋代成為科舉重要科目,與詩賦并重(蘇轼曾論述其重要性)
    • 明清時期與八股文結合,逐漸僵化
    • 清末維新時廢除八股,以策論為科舉主要形式

三、文體特點

四、現代影響

當代公務員考試《申論》即脫胎于策論,延續了“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框架。其強調的務實文風和政治敏銳度,仍為公文寫作的重要參考。

注:關于策論的具體寫作技巧和名篇案例,可參考《宋史·馮拯傳》等古籍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奧賽羅本規槟榔嶼炳麟布水楚辭章句初來出堂差單赤當制笃固二葉飛謀釣謗非業風流雨散膚學改換門闾改弦易張高顯冠蓋官院好吃好為事端合伯後怕滑翔化緣回腸寸斷湔刷戢戈鹡鸰在原警惠經折舊事重提浚湍軍衆開消克殄蘭薰桂馥老套筒量才兩蜀陵撞漫刺名畫你個噴雪汧國巧果泣淚上調奢蕩噬齧瘦身霜猿水晶球酸頭兒它山之石曦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