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圹旁石碑。有孔,用以穿繩引棺下穴。 宋 王十朋 《會稽風俗賦》:“ 雷鼓 銅漏, 海梁 窆石。” 清 葉襄 《禹陵》詩:“窆石蟲書古,穹碑鳥篆工。” 清 錢泳 《履園叢話·古迹·窆石》:“ 會稽 禹廟 ,後坐 鏡湖 ,前對 宛委山 ,地甚宏敞,而無 唐 宋 舊碑,惟窆石為最古。” 清 黃景仁 《太白墓》詩:“與君同時 杜拾遺 ,窆石卻在 瀟 湘 湄。”
“窆石”是古代喪葬文化中的一種特殊石碑,主要用于引棺下葬。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與用途
窆石是古代置于墓穴(圹)旁的石碑,中央有孔,用于穿繩牽引棺椁平穩下葬。部分文獻認為它也可能在棺木入土後作為鎮石使用。
結構與特征
典型窆石呈圓錐形或楔形,高約2米,底圍較寬(如紹興禹廟窆石高2.06米,底圍2.30米),表面常刻有文字,但因年代久遠多已模糊。
曆史記載與争議
現存實例
浙江紹興禹陵窆石亭内保存的窆石最為著名,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其形制與古籍描述高度吻合。
注意:部分網絡資料提及窆石“飛來自北川”等傳說,缺乏考古實證,需謹慎采納。如需了解更多細節,可查閱《中國文化史迹》或實地考察紹興禹廟遺址。
《窆石》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掩埋在地下的石頭。窆意指埋葬,石意為石頭,因此窆石就是指用于掩埋屍體的石頭。
《窆石》的拆分部首為穴(⼩)和石(石),穴表示坑洞,石表示石頭。它的總筆畫數為11畫。
《窆石》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文獻,常見于史書、詩歌和小說中,用來描述古代墓地常用的石頭,或者用來形容隱藏在地下的寶物。
《窆石》的繁體字為「墳石」。
古時候,「窆」一字的寫法有時會以「僣」或「瓭」形體出現,而「石」的古字形則為「石」。
1. 在古墓中發現了數塊窆石,推測有重要屍骨被埋藏其中。
2. 老奶奶堅持要在墓地上放上一塊窆石,以示對逝去丈夫的思念。
組詞:窆埋、窆葬、窆藏。
掩埋石、墳石、墓石。
露天石、清水石。反義詞突出石頭未經掩埋或露出在外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