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haritable and pious deeds;good deeds and merits]
(2) 功業與德行
功德無量
武父子亡( wú)
(3) 功德,皆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漢書·蘇武傳》
(4) 多泛指念佛、誦經、布施等佛事
許下一場九晝夜的功德
(1).功業與德行。《禮記·王制》:“有功德於民者,加地進律。” 元 張憲 《鹹淳師相》詩:“諛言佞語頌功德,邊事軍聲聽寂寥。” 趙樸初 《金縷曲·周總理逝世周年感賦》:“雪侮霜欺香益烈,功德長留天地,卻身與雲飛無際。”
(2).佛教語。《大乘義章·十功德義三門分别》:“功謂功能,能破生死,能得涅槃,能度衆生,名之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故雲功德。”
(3).多泛指念佛、誦經、布施等事。《南史·循吏傳·虞願》:“陛下起此寺,皆是百姓賣兒貼婦錢,佛若有知,當悲哭哀愍。罪高佛圖,有何功德!”《水浒傳》第六十回:“寨内揚起長旛,請附近寺院僧衆上山做功德,追薦 晁天王 。”《紅樓夢》第八八回:“老太太因明年八十一歲,是個‘暗九’,許下一場九晝夜的功德。”
(4).指做好事、有益的事。 明 何景明 《與李空同論詩書》:“ 空同子 功德我者厚矣!” 明 胡應麟 《詩薮外編·六朝》:“功德詞林,故自匪淺。”
功德是一個融合了傳統文化與佛教思想的複合概念,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四方面展開:
功德最初源于《禮記》,指“功業與德行”,即對社會或他人有積極貢獻的行為和品格。在佛教傳入中國後,該詞被賦予更深的宗教内涵,梵語稱“guna”,意為“功能福德”,強調通過善行積累的福慧資糧。
佛教認為功德是修行的核心成果,包含兩個維度:
佛教提倡多途徑積累功德,包括:
佛教經典提醒,功德需以清淨心實踐,若摻雜功利目的(如為求名利行善),則可能淪為“虛僞功德”。因此,修功德更需注重動機的純粹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經典依據或實踐案例,可參考佛教經典《維摩诘經》《金剛經》等。
《功德》是一個中文詞彙,指的是行善積德的行為和結果。它包含了做善事、助人為樂等積累善功的概念。
《功德》這個詞的部首是「力」,基本筆畫數為「7」。
《功德》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論語·衛靈公》一章中,是由孔子說的一句話:“功不舍命,何得于我?” 該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功德」。
在古代,「功德」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例如:「功德」也可以寫作「功徳」,但這種寫法較少見。
1. 他一生行善積德,累積了許多功德。
2. 孝敬父母是我們應該做的功德。
善功、善德、功德無量、積德、積功
善行、善事、善舉、善功
惡行、惡事、惡舉、罪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