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官渡的意思、官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官渡的解釋

(1).官設的渡口。 唐 韓愈 《木芙蓉》詩:“採江官渡晚,搴木古祠空。” 唐 韓偓 《早起五言三韻》:“依依官渡頭,晴陽照行旅。” 前蜀 韋莊 《建昌渡暝吟》:“月照臨官渡,鄉情獨浩然。”

(2).古地名。在今 河南省 中牟縣 東北,因臨古 官渡水 而得名。 東漢 末, 曹操 以劣勢兵力戰敗 袁紹 主力軍于此。今尚有土壘遺存,稱 中牟台 ,又稱 曹公台 。《後漢書·鄭玄傳》:“時 袁紹 與 曹操 相拒於 官度 。” 三國 魏 曹丕 《柳賦》序:“昔 建安 五年,上與 袁紹 戰於 官渡 ,時餘始植斯柳。自彼迄今,十有五載矣,感物傷懷,乃作斯賦。” 唐 楊炯 《唐上騎都尉高君神道碑》:“四時繁弱,射 連尹 於 嶅山 ;萬辟太阿,殺 顔良 於 官渡 。” 清 陳維崧 《酷相思·冬日行彰德衛輝諸處馬上作》詞:“一鞭裊裊臨 官渡 ,雁叫酸如雨。儘古往今來誇割據, 漳水 也,東流去, 淇水 也,東流去。”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官渡”一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結合曆史與地理背景可詳細解釋如下:


一、地理概念

  1. 官設渡口
    指古代由官方設立的渡口,用于公共交通。例如唐代韓愈、韋莊等詩人的作品中均有提及,如“採江官渡晚,搴木古祠空”。

  2. 古地名
    位于今河南省中牟縣東北,因臨近古“官渡水”得名。東漢末年,曹操與袁紹在此展開“官渡之戰”,使其成為重要曆史地标。現遺址存有“中牟台”(曹公台)等遺迹。


二、曆史事件:官渡之戰

  1. 背景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袁紹占據河北四州(冀、青、幽、并),擁兵十餘萬;曹操控制中原,兵力約兩萬。雙方為争奪北方霸權,于公元200年在官渡決戰。

  2. 關鍵戰術

    • 以少勝多:曹操利用情報優勢,焚燒袁紹糧草(烏巢),瓦解其士氣。
    • 地理優勢:官渡地處黃河要沖,曹操依托地形構建防禦工事,避免正面交鋒。
  3. 結果與影響
    袁紹戰敗後勢力衰落,曹操統一北方,奠定曹魏政權基礎。此戰成為三國格局形成的關鍵轉折點,亦被列為“中國曆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之一。


三、引申含義

“官渡”在文化語境中常象征權力鬥争的關鍵節點或重大決策時刻,源自官渡之戰的戰略意義。


總結
“官渡”既是地理名稱,也是曆史事件的代名詞,其雙重含義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軍事史和文化記憶的重要部分。

網絡擴展解釋二

官渡

官渡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其中,官字由宀(宀為部首)和㕣(陳思和)兩個部分組成;渡字由氵(三點水)和度部(都部,走向右則為度),共計14畫。

來源

官渡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曆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描述了劉備、曹操和袁紹之間在官渡之地的軍事對峙。之後,官渡一詞逐漸被用來形容任何兩個或多個權勢對峙的場景或狀态。

繁體

官渡的繁體字為官渡。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的官字寫法與現在相比有所不同,如官渡事件發生時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在有所差異。

例句

1. 這場選舉就像是一場官渡,各方勢力争奪不休。

2. 在這個官渡之地上,兩大公司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競争。

組詞

官渡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不同的詞組,如官渡之戰、官渡局勢、官渡對決等。

近義詞

類似于官渡的近義詞有權力對峙、勢力對抗、權謀之争等。

反義詞

與官渡相反的詞有合作、團結、和諧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