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圹旁石碑。有孔,用以穿绳引棺下穴。 宋 王十朋 《会稽风俗赋》:“ 雷鼓 铜漏, 海梁 窆石。” 清 叶襄 《禹陵》诗:“窆石虫书古,穹碑鸟篆工。” 清 钱泳 《履园丛话·古迹·窆石》:“ 会稽 禹庙 ,后坐 镜湖 ,前对 宛委山 ,地甚宏敞,而无 唐 宋 旧碑,惟窆石为最古。” 清 黄景仁 《太白墓》诗:“与君同时 杜拾遗 ,窆石却在 瀟 湘 湄。”
“窆石”是古代丧葬文化中的一种特殊石碑,主要用于引棺下葬。以下是详细解释:
定义与用途
窆石是古代置于墓穴(圹)旁的石碑,中央有孔,用于穿绳牵引棺椁平稳下葬。部分文献认为它也可能在棺木入土后作为镇石使用。
结构与特征
典型窆石呈圆锥形或楔形,高约2米,底围较宽(如绍兴禹庙窆石高2.06米,底围2.30米),表面常刻有文字,但因年代久远多已模糊。
历史记载与争议
现存实例
浙江绍兴禹陵窆石亭内保存的窆石最为著名,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其形制与古籍描述高度吻合。
注意:部分网络资料提及窆石“飞来自北川”等传说,缺乏考古实证,需谨慎采纳。如需了解更多细节,可查阅《中国文化史迹》或实地考察绍兴禹庙遗址。
《窆石》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掩埋在地下的石头。窆意指埋葬,石意为石头,因此窆石就是指用于掩埋尸体的石头。
《窆石》的拆分部首为穴(⼩)和石(石),穴表示坑洞,石表示石头。它的总笔画数为11画。
《窆石》这个词来源于古代文献,常见于史书、诗歌和小说中,用来描述古代墓地常用的石头,或者用来形容隐藏在地下的宝物。
《窆石》的繁体字为「墳石」。
古时候,「窆」一字的写法有时会以「僣」或「瓭」形体出现,而「石」的古字形则为「石」。
1. 在古墓中发现了数块窆石,推测有重要尸骨被埋藏其中。
2. 老奶奶坚持要在墓地上放上一块窆石,以示对逝去丈夫的思念。
组词:窆埋、窆葬、窆藏。
掩埋石、坟石、墓石。
露天石、清水石。反义词突出石头未经掩埋或露出在外的状态。
哀家梨八戒报恩寺不分伯仲财主残灯茶夫长江后浪催前浪除授到加诋异发际贩买飞苍走黄翡翠钢板割地求和供求关肃霜鬼关贵素菡萏厚爱璜渚火燧贱姓嗟呼谨勅金矿金辂缙绅便览寄物军产君山郎平临机应变路头妻旅服没多少慕思鸟旗派发骈支撇吊朴拙迁灭罄穷情逐事迁畎疆入蜀记试墨帖霜行草宿树簇税粮舒摊绥怀焘冒痛切违犯文武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