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窆石的意思、窆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窆石的解释

圹旁石碑。有孔,用以穿绳引棺下穴。 宋 王十朋 《会稽风俗赋》:“ 雷鼓 铜漏, 海梁 窆石。” 清 叶襄 《禹陵》诗:“窆石虫书古,穹碑鸟篆工。” 清 钱泳 《履园丛话·古迹·窆石》:“ 会稽 禹庙 ,后坐 镜湖 ,前对 宛委山 ,地甚宏敞,而无 唐 宋 旧碑,惟窆石为最古。” 清 黄景仁 《太白墓》诗:“与君同时 杜拾遗 ,窆石却在 瀟 湘 湄。”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窆石(读音:biǎn shí)是古代中国丧葬礼仪中使用的一种特殊石器,其核心含义与功能如下:

一、字义解析

  1. “窆”:本义指将棺木下葬到墓穴中的行为。《说文解字》释为“葬下棺也”,引申为安葬仪式。
  2. “石”:指石材制成的器物。两者结合指用于下葬时固定棺椁或标识墓穴位置的石制工具。

二、核心功能与形制

  1. 引棺定位:窆石通常为长条形石柱或石桩,顶端凿孔系绳。下葬时通过绳索牵引棺椁平稳落入墓穴,避免偏移(《周礼·春官》载“以绳引棺下窆”)。
  2. 墓穴标识:部分窆石竖立于墓旁,刻有墓主信息或纪年文字,兼具墓碑功能(如绍兴禹陵窆石为汉代遗存,刻有篆文)。

三、文化意义

作为古代丧葬制度的实物遗存,窆石反映了:

四、现存实例

浙江绍兴会稽山禹陵的东汉窆石(高2米)是典型代表,其顶端穿孔与《仪礼》记载的“丰碑”形制相符,印证了汉代葬俗。


参考资料:

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及《周礼》《仪礼》等典籍记载。禹陵窆石实物信息依据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报告(因无公开数字文献链接,暂不提供具体网址)。

网络扩展解释

“窆石”是古代丧葬文化中的一种特殊石碑,主要用于引棺下葬。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定义与用途
    窆石是古代置于墓穴(圹)旁的石碑,中央有孔,用于穿绳牵引棺椁平稳下葬。部分文献认为它也可能在棺木入土后作为镇石使用。

  2. 结构与特征
    典型窆石呈圆锥形或楔形,高约2米,底围较宽(如绍兴禹庙窆石高2.06米,底围2.30米),表面常刻有文字,但因年代久远多已模糊。

  3. 历史记载与争议

    • 汉代《金石萃编》记载其为禹陵遗物,相传与大禹下葬有关,甚至传说其源自四川北川禹穴。
    • 天顺六年(1462年)知县碑文提出两种观点:一是下葬工具,二是镇墓石。
    • 宋明清文人诗词(如王十朋、叶襄)多次提及,印证其文化象征意义。
  4. 现存实例
    浙江绍兴禹陵窆石亭内保存的窆石最为著名,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其形制与古籍描述高度吻合。

注意:部分网络资料提及窆石“飞来自北川”等传说,缺乏考古实证,需谨慎采纳。如需了解更多细节,可查阅《中国文化史迹》或实地考察绍兴禹庙遗址。

别人正在浏览...

白发丹心播名不带音参差不齐触忌锄刈磁实慈乌返哺次相当颅淡古登徒子调平定音风披分隶佛庙富量负米腹书敷翫函工胡本践形娇奼加油添酱酒排间急务计无复之隽武旷劫郎才女貎狸猫换太子落便宜漫壑配备披麻救火平步青霄情旨穷暮缺絶人伦入梓闪道尸宠师徒石钟乳手忙脚乱税冕摅意漱濯台驾汤头歌诀腾希天陈天网烣恢,疏而不漏頽波暡靉小大人廞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