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槎頭鯿 ”。
“槎頭縮頸鳊”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基本定義
指一種名為“鳊”的淡水魚,因頭部形态和捕捉方式得名。其特點是縮頭、弓背、體色青灰,肉質鮮美,尤以漢水流域出産的最為著名。
名稱由來
曆史文獻記載
唐代詩人孟浩然、杜甫等曾用此詞入詩,例如:
“試垂竹竿鈞,果得槎頭鳊”(孟浩然《岘潭作》)
“即今耆舊無新語,漫釣槎頭縮頸鳊”(杜甫《解悶》)。
在部分現代詞典中,該詞被引申為成語,比喻人因膽怯或畏懼困難而退縮不前。例如:
“形容人面對危險時像鳊魚縮頸般怯懦”。
需注意,此用法多見于現代釋義,古代文獻中未明确提及比喻義。
《槎頭縮頸鳊》(chá tóu suō jǐng bīn)是一個由六個字組成的成語,意指形容人非常急躁、焦慮不安的樣子。
《槎頭縮頸鳊》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槎頭縮頸鳊》是中國古代的諺語,源自南朝梁代劉宋《謝安傳》。在繁體字中,成語的拼寫為「檫頭縮頸鯿」。
在古時候,「槎頭縮頸鳊」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稍有差異,其中「縮」字的舊寫為「續」,「頸」字的舊寫為「頸」。整個成語的古漢字寫法為「槎頭續頸鯿」。
他考試前的緊張樣子就像《槎頭縮頸鳊》,不停地來回踱步。
組詞:槎頭、縮頸、鳊魚。
近義詞:急如星火、焦慮不安。
反義詞:心平氣和、沉着冷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