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借别人的話作為依據。《左傳·成公二年》:“若苟有以藉口而復於寡君,君之惠也。” 杜預 注:“藉,薦;復,白也。” 孔穎達 疏:“言無物則空口以為報,少有所得則與口為藉,故曰藉口。”
(2).多作托辭或假托的理由。 宋 陳善 《扪虱新話》卷二:“ 唐 史稱 房 杜 不言功,予謂此乃庸人鄙夫持祿固位者得以藉口也。” 清 李漁 《玉搔頭·聞警》:“他假公藉口為除奸橫,其實要自逞強兇。”
(3).謂充饑。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蔓菁》:“乾而蒸食,既甜且美,自可藉口,何必饑饉。”《續資治通鑒·宋神宗元豐四年》:“我軍出界近二旬,所獲才三十餘級,何以復命!且食盡矣,請襲取 宥州 ,聊以藉口。”
“藉口”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解釋:
借用依據
最早源于《左傳·成公二年》,指借用他人言論或事物作為自己行為的依據。例如“若苟有以藉口而復於寡君”,此處“藉口”即表示以某種理由向君主複命。
托辭或假托的理由
後衍生為“假借理由”,如宋代陳善《扪虱新話》提到“庸人鄙夫持祿固位者得以藉口”,清代李漁《玉搔頭》中“假公藉口為除奸橫”,均指以虛假理由掩飾真實目的。
充饑(古義)
北魏《齊民要術》中“自可藉口,何必饑馑”,此義項現已罕用。
現代通用性
現代漢語中,“藉口”與“借口”意義相同,均指推脫責任或解釋行為的理由。例如“尋找借口”“制造借口”等用法。
字面差異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左傳》《扪虱新話》等文獻來源。
藉口是一個常用的詞彙,用來形容人們編造或利用不真實的理由、借口來掩飾或推卸責任、避免某種行動或解釋。這個詞既可以作為名詞使用,也可以作為動詞使用。
藉口的部首是艹,總共有13個筆畫。
藉口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中的“介(jiè)”字。介字本義為墊下的底物,引申為媒介、手段,後來又引申為借口。
在繁體字中,“藉”字的上方加了一個艹部,形成了「薟」字。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藉字與現代寫法相似,隻是「艹」部位于「及」的右邊,而不是上方。
1. 他總是找各種藉口推遲自己做家務的時間。
2. 她用種種藉口來避免參加那個聚會。
3. 這隻是他說出來的一個藉口,實際上他隻是不想去。
藉口可以與其他詞彙組合成各種詞組或短語,例如:
借藉口、尋找藉口、藉口百出、庸人自藉、藉口堆積等。
與藉口近義的詞有借故、托辭、理由等。相反的詞有承認、解釋、實話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