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侵吞,侵沒。《醒世恒言·張廷秀逃生救父》:“又發米於各處寺院煮粥救濟貧民。卻又把米侵匿,一碗粥中不上幾顆米粒。” 明 沉德符 《野獲編·果報·仇鬼下隸》:“居家循謹,但治生頗瑣細。有幹奴侵匿其貲甚夥。 顧 恚甚,屢刑索之。” 清 李漁 《奈何天·焚券》:“萬一主人不信,倒説你侵匿起來,卻怎麼處?”
“侵匿”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權威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侵匿(拼音:qīn nì)指侵吞、侵沒,即通過非法手段占有他人或公共財物,并試圖掩蓋事實。該詞由“侵”(侵犯、侵占)和“匿”(隱藏、隱匿)組合而成,強調侵占行為與隱瞞真相的雙重性質。
曆史文獻中的用法
現代語境
多用于法律或道德層面,如“公司財務侵匿公款”“官員侵匿國有資産”等場景。
《侵匿》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潛入并藏匿于某處”或“侵入并占有他人財物”。它描述了一種秘密潛入、隱藏或侵犯行為。
根據康熙字典,漢字“侵”的部首是亻,而“匿”的部首是匚。因此,整個詞“侵匿”的拆分部首是亻匚。
按照筆畫順序計算,康熙字典給出的“侵”的筆畫數為9畫,“匿”的筆畫數為10畫。所以,整個詞“侵匿”的總筆畫數為19畫。
《侵匿》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中的《論語·陽貨》:「其侵寡也如之何?」其中的「侵寡」就可以理解為侵占貧弱。在繁體中,詞語“侵匿”分别用簡體字“侵匿”來表示。
古時候,有許多不同筆畫和結構的漢字形式。據《康熙字典》,古時候“侵”字的寫法(古體字)是「俔」或「近」,而“匿”字的古體字是「域」。
1. 探險家侵匿在叢林中,以觀察野生動物。
2. 不法分子夜間侵匿到商店裡行竊。
一些與“侵匿”相關的詞語包括:侵犯、隱藏、竊取、潛伏、滲透等。
一些與“侵匿”近義的詞語有:隱匿、藏匿、偷竊、侵占。
與“侵匿”反義的詞語有:暴露、公開、顯露、彰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