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後梁的意思、後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後梁的解釋

(1). 南朝 梁 嶽陽王 蕭詧 降 西魏 ,被立為 梁 帝,史稱 後梁 (公元554年-587年)。又稱 北梁 。

(2). 五代 之一。 朱溫 代 唐 稱帝,國號 梁 ,史稱 後梁 (公元907年-923年)。《資治通鑒·後梁紀一》 胡三省 注:“《通鑑》以前紀已有 蕭梁 ,故此稱曰 後梁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後梁是中國曆史上兩個不同時期政權的正式名稱,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

一、五代時期政權(907-923年) 後梁是五代十國時期首個中原王朝,由朱溫(朱全忠)建立。據《漢語大詞典》記載,"後梁"特指"五代之一,公元907年朱溫代唐稱帝,國號梁,史稱後梁"(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第3冊)。該政權定都開封(東都)與洛陽(西都),曆時17年,最終被後唐所滅。其疆域以中原為核心,涵蓋今河南、山東及湖北北部地區。

二、南北朝時期政權(555-587年) 南北朝後期蕭詧建立的西梁政權亦被稱作"後梁",《中國曆史大辭典》明确标注此為"南朝蕭氏在江陵建立的政權,為與五代後梁區别,多稱西梁"(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曆史大辭典》)。該政權作為北周附庸存在32年,後被隋文帝廢除。

三、詞源學解析 從構詞法分析,"後"字在曆史稱謂中具有時序指代功能,《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指出"後梁之'後',系史家為區别同名王朝追加的方位詞"(來源:商務印書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這種命名方式符合《史通》确立的"同名前綴"修史原則,與先秦梁國形成曆史區隔。

四、史學界定标準 根據《中國曆史紀年表》的斷代标準,判定後梁性質需注意三個要素:①是否控制中原地區;②是否獲得五代正統地位;③是否被《舊五代史》收錄。其中朱溫建立的後梁滿足全部标準,而蕭詧政權僅符合區域性政權特征。

網絡擴展解釋

後梁是中國曆史上兩個不同時期的政權名稱,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

一、五代後梁(907-923年)

  1. 朝代歸屬
    為五代十國時期首個中原王朝,取代唐朝,标志着中國進入分裂割據的「五代十國」階段。

  2. 建立背景
    由朱溫(朱全忠)建立。其原為黃巢起義軍将領,後降唐并逐步控制中原,907年逼迫唐哀帝禅位,改國號「梁」,史稱後梁。

  3. 疆域與都城
    以河南為中心,控制今河南、山東、陝西等地,是五代中疆域最小的政權。初都開封,後遷洛陽。

  4. 統治特點

    • 朱溫暴虐多疑,引發内部政變(如912年被次子朱友珪弑殺)。
    • 柏鄉之戰(911年)敗于李存勖,喪失戰略主動權。
  5. 滅亡
    923年,李存勖建立後唐并攻滅後梁,末帝朱友貞自盡。


二、南朝後梁(554-587年)

又稱北梁,由南朝梁宗室蕭詧(chá)降西魏後建立,定都江陵。作為西魏/北周附庸政權存在,587年隋朝統一時滅亡。


區分要點

《資治通鑒》将五代朱梁稱為「後梁」以區别于南朝蕭梁。若無特别說明,通常指五代後梁。

别人正在浏覽...

谙記半流質邊房鄙見殡斂補課不雙參言剗惡鋤奸蟬韻澄泉吃剌剌叱咤大起大落電露董司二話沒說泛級梵磬阜基附約舸艦官體關源歸來引過接汗瘢行同狗彘鴻音降殺戒儆糾拏劇敵慨爾開台靈蠵栾車鑪櫜履中眉飛色舞南京臨時參議院凄怅跂蠕齊味啓驗起原三大士三五傳柑搔首弄姿上席上竈石赤不奪松徑尿胞種子體薦酴米突尼斯香廚謝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