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ake one's time in reaching a decision]∶很好地謀劃
敢不良圖
(2) [good plan]∶好辦法;良策
别有良圖
(1).妥善的謀劃。《左傳·昭公二十三年》:“ 士彌牟 謂 韓宣子 曰:‘子弗良圖,而以 叔孫 與其讎, 叔孫 必死之。 魯 亡 叔孫 ,必亡 邾 。’” 唐 陳子昂 《答韓使同在邊》詩:“聞詔安邊使,曾是故人謨。廢書悵懷古,負劍許良圖。”《三國演義》第一百回:“ 司馬懿 謂諸将曰:‘吾料 孔明 多謀,今果添兵增竈,吾若追之,必中其計;不如且退,再作良圖。’”
(2).遠大的謀略。 清 姚鼐 《過天門山》詩:“所以豪傑士,竹帛奮良圖。”
“良圖”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析:
妥善的謀劃
指周密、合理的策略或計劃。例如《左傳·昭公二十三年》中“子弗良圖”即強調缺乏妥善謀劃的後果。
遠大的謀略或理想
常用于表達抱負或長遠目标,如唐代陳子昂《答韓使同在邊》中“負劍許良圖”,即指胸懷遠大志向。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左傳》《三國演義》及唐代詩文。
《良圖》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指優秀、出色的圖畫或圖片。它可以指所畫或所拍攝的具有藝術性、表現力或高水平的圖像作品。
《良圖》由“艮”和“土”兩個部首構成,分别表示“山”和“土地”。它的總筆畫數為14,其中“艮”部首的筆畫數為6,而“土”部首的筆畫數為8。
《良圖》作為一個漢語詞彙,其源于古代漢字的演變和發展。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良圖」。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字形和結構會有一些差異。《良圖》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為「良圖」,依然由“艮”和“土”兩個部首構成。
1. 他的攝影作品總是展示出很多良圖。
2. 這幅畫作真是一幅優秀的良圖,令人流連忘返。
良好、良心、良久、美圖、良友。
佳作、精美圖畫、出色作品、優秀攝影作品。
劣圖、拙劣作品、平庸畫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