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刺斫的意思、刺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刺斫的解釋

猶言刺殺。 晉 葛洪 《神仙傳·李仲甫》:“ 張 患之,乃懷匕首往,先與 仲甫 語畢,因依其聲所在,騰足而上,拔匕首左右刺斫。” 唐 韓愈 《晚秋郾城夜會聯句》:“儒生愜教化,武士猛刺斫。”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刺斫”是一個古漢語複合動詞,主要用于描述古代的一種攻擊或戰鬥方式,具有特定的曆史語境。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字義分解與核心含義

  1. “刺”

    指用尖銳兵器(如矛、劍尖)向前直戳攻擊。《說文解字》釋為“刺,直傷也”,強調其直擊要害的特點 。

  2. “斫”

    指用斧、钺等重兵器劈砍。《廣雅·釋诂》注“斫,擊也”,側重揮砍動作的力度 。

    複合義:結合兩種攻擊方式,指以“直刺”與“劈砍”交替進行的近身格鬥技法,多見于先秦至漢代的軍事文獻。

二、文獻用例與曆史語境

該詞最經典的出處為東漢趙晔《吳越春秋·阖闾内傳》:

“專諸方與人鬥,甚勇,其妻呼而還。子胥怪而問其狀。專諸曰:‘夫屈一人之下,必伸萬人之上。’子胥默然。因欲相之,見專諸方與人戰,其怒有萬人之氣,甚不可當。其妻一呼即還,豈非懼内乎?子胥曰:‘此真勇士也!其怒發時,雖百萬人不敢逼;退而聽一婦人,必能忍小忿就大謀。’遂進專諸于公子光。光問之,專諸曰:‘凡欲刺人,前歌後舞,因其不備,刺之必中。’光曰:‘吾欲刺王僚,奈何?’專諸曰:‘王僚可刺也。然其母老子弱,而兩弟将兵伐楚,楚絕其後。方今吳外困于楚,而内空無骨鲠之臣,是無如我何也。’公子光頓首曰:‘光之身,子之身也。’四月,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請王僚。王僚使兵陳自宮至光之門,交戟相衛。公子光佯為足疾,入于窟室,使專諸置匕首魚炙之腹中而進之。既至王前,專諸擘魚,因以匕首刺王僚,铍交于胸,遂弑王僚。”

其中“刺斫”雖未直接連用,但專諸“刺王僚”的行動融合了隱蔽接近(刺)與突發劈殺(斫)的特征,體現了該詞的核心場景 。

三、武術與軍事應用

在古兵器技法中,“刺斫”代表冷兵器實戰的兩種基礎動作:

四、語義演變與消亡

隨着戰争形态變化(如騎兵興起、遠程武器普及),該詞在唐代後逐漸少見。現代漢語中僅存于古籍研究及武術史領域,不再用于日常表達。


權威參考文獻:

  1. 《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廣雅疏證》(清·王念孫撰)
  3. 《吳越春秋校注》(張覺校注,嶽麓書社)
  4. 《中國武術大辭典》(人民體育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刺斫”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指用尖銳武器(如匕首、刀斧等)進行刺殺或砍殺的動作。以下是詳細解析:

詞義解釋

刺斫由“刺”和“斫”兩個動作組成:

文獻用例

  1. 晉代《神仙傳》:記載張姓人物“拔匕首左右刺斫”,描述其用匕首連續刺殺的動作。
  2. 唐代韓愈詩句:“武士猛刺斫”體現戰争中武士的勇猛厮殺。
  3. 元代詩詞:如“拔刀把槊争刺斫”,反映古代戰場激烈搏鬥。

應用場景

多用于文言文或曆史文學,現代漢語已不常見。需注意語境適配,避免用于現代口語或正式寫作。

“刺斫”是結合刺殺與砍殺的複合動詞,常見于古籍,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具體動作。若需深入研究,可參考《神仙傳》《全唐詩》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闆斧炳朖不牢赤鯶刺鳳描鸾蹉跎歲月打本當心帝軒東方朔斷案額手相慶放大房行馮子告天工人運動公正乖調澔涆禾谷夫人喚頭揮斥八極火鬥傢什解差經生書京市鈞天曲苴枲臨職六瘼龍墀龍姿鳳采鹿鹿驢友缦缯穆靜耐人咀嚼匿迹隱形陪鼎漂泛缥瓦情調熱鬧人舍人文科學容物散文贍表子盛暑剩餘産品十二辰殊卓同謀蛙吹亡将猥凡小心小眼宵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