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lary;wages;pay] 作為勞動報酬付給勞動者的貨币或實物
以較低的工資按日工作
工資凍結
工資等級
作為勞動報酬付給勞動者的貨币或實物。 葉聖陶 《火災·旅路的伴侶》:“他趕到 楊二嫂 家裡,口稱要先取縫衣的工資大洋五角。” 趙樹理 《三裡灣·範登高的秘密》:“要說照顧的話,我不能算不照顧你--一月二十萬工資,還是提獎,難道還不算很大的照顧嗎?”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工資漢語 快速查詢。
工資(gōngzī)是漢語詞彙中描述勞動報酬的核心術語,指勞動者基于勞動合同或雇傭關系,由用人單位定期支付的貨币或實物形式的收入。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其定義為“用人單位按照勞動者的勞動數量和質量,以貨币形式支付的報酬”。
從構成角度看,工資包含基礎工資、績效獎金、津貼補貼等部分。基礎工資通常指合同約定的固定金額;績效獎金與工作成果挂鈎;津貼補貼則用于補償特殊工作條件(如高溫、交通)。這一分類體現于《勞動法》第四十六條,強調工資分配需遵循按勞分配與同工同酬原則。
在曆史語義演變中,“工資”一詞最早見于《後漢書》,古稱“俸祿”“薪饷”,多指官吏收入。工業化後,詞義擴展至普通勞動者報酬,現代漢語中與“薪水”“薪資”構成近義詞組,但“工資”更強調制度性支付特征(《漢語同義詞詞典》,2019)。
法律層面,《勞動合同法》第三十條明确工資需以法定貨币形式按月支付,且不得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标準。國家統計局《工資總額組成規定》進一步将工資細分為計時工資、計件工資、獎金、津貼等六大類。
“工資”是指雇主根據勞動合同或法律規定,向勞動者支付的勞動報酬,通常以貨币形式定期發放。以下是關于“工資”的詳細解釋:
工資是勞動者通過提供體力或腦力勞動所獲得的經濟回報,體現勞動力價值。它不僅是個人收入的主要來源,也是勞動關系中的核心内容,受法律保護(如中國的《勞動法》《勞動合同法》)。
若某員工月薪為8000元,扣除社保、個稅後實發7500元,其中包含基本工資6000元、績效獎金1500元和交通補貼500元。若加班10小時,按1.5倍計算,額外收入約為517元(按21.75天/月、8小時/天折算)。
工資制度的設計需兼顧公平性與激勵性,既是企業成本的一部分,也直接影響員工生活質量與社會經濟穩定。
邊詞承盤承訓椎魯敦樸聰辯擔驚受恐點勘典吏東馳西騁東岱動亸發棹根椽片瓦詭令畫心紙降下笄纚晶波酒巴髻珠鈞天樂口中蚤蝨連環淋池路裡彩默爾飄傑品貌貧身切螞杞婦欽率悛換卻曲蠕蛇身命石堠獸火蜀帝花水處庶室司聰悚慶損兵折将素錢佗鄉跳繩帖騎頹人脫椠無能為力武曲星鎢絲燈夏宮響墳顯善賢缊嚣淩小衙内狹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