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 印度 四種姓之一。屬第四級,沒有任何權利,僅從事“低賤”、“卑微”的勞動,或為高級種姓服役。其實際地位無異于奴隸。也稱首陀羅。 唐 玄應 《一切經音義》卷二三:“戍陀羅,輸句反。舊言首陀。謂田農宦學者也。此等四族國之大姓也。”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四曰戍陀羅,農人也,肆力疇隴,勤身稼穡。” 康有為 《大同書》丙部:“四曰戍陀羅,舊雲首陀,為農民及奴身勤稼穡者。”
戍陀羅(Shūtuóluó)是古代印度種姓制度中"首陀羅"(Śūdra)一詞的漢字異譯形式,這一譯名最早見于唐代佛經翻譯。該詞特指印度四姓制度中的最底層群體,其社會職能與地位具有以下特征:
一、詞源與定義 "戍陀羅"源自梵語"Śūdra",在《漢語大詞典》中被定義為"古代印度四種姓之第四級,屬低級種姓,主要從事仆役勞作"。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二記載:"戍陀羅,農人也,肆力疇隴,勤身稼穑",說明該群體主要從事農業及服務性勞動。
二、社會職能 據印度學專家林承節《印度史》所述,首陀羅階層主要負責服務前三個種姓(婆羅門、刹帝利、吠舍),具體職責包括耕種、畜牧、手工業及各類雜役。其社會活動受《摩奴法典》嚴格限制,不得學習吠陀經典,亦無宗教儀式參與權。
三、曆史演變 季羨林在《印度古代社會史》中指出,該階層最初可能源于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土著居民。隨着佛教興起,部分首陀羅通過經商獲得經濟地位提升,但種姓限制直至現代仍存殘餘影響。印度1947年憲法雖廢除種姓制度,但相關社會歧視問題尚未完全消除。
四、文化影響 在漢傳佛教典籍中,該譯名主要見于唐代文獻,宋代以後逐漸統一為"首陀羅"譯法。現代學術著作多采用"首陀羅"标準譯名,如金克木《印度文化論集》等著作均使用此譯法進行學術論述。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M]. 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 玄奘. 大唐西域記[M]. 中華書局,1985. 林承節. 印度史[M]. 人民出版社,2014. 季羨林. 印度古代社會史[M].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 金克木. 印度文化論集[M].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
“戍陀羅”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
基本定義
戍陀羅(Shūdra)是古印度四種姓中的最低等級,主要負責從事體力勞動、農業或為高級種姓服務,社會地位接近奴隸。
社會地位與職責
曆史文獻依據
來源與引申義
該詞源自佛教經典,原指某位“諸天神王”的名字,後被引申為形容人行為反複無常、難以捉摸的性格特點。
使用說明
這一用法在現代漢語中較為罕見,可能因與種姓術語混淆而産生歧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注:
安然傍依不徇私情産媪差強人意茶竈承前啟後電波獨幅芳草翻黃倒皁扶拔負郭田高射炮膏物工本勾抹孤穩駭跳橫沖直闖胡攪虎列拉潔名井竈技人克臻摳摟老瓦楞梨連底連面論士蘿茑邁邁邁爽妙果藐小陌生人納言士配祔剽銳謙遜漆緑勸哄人財兩失沙霾繕葺衫袖舍眷生男育女石液時症手管萬元威香問數我的大學舞文仙鶴草小可諧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