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鑒賞者在書畫末尾的跋文和署印。 宋 米芾 《題子敬範新婦唐模帖》詩之三:“真裂紋勻真古紙,跋印多時俗眼美。”
“跋印”是書畫鑒賞領域的術語,指鑒賞者在書畫作品末尾題寫的跋文和加蓋的印章,主要用于記錄鑒賞意見或收藏信息。以下是具體解析:
構成釋義
曆史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米芾《題子敬範新婦唐模帖》詩句“跋印多時俗眼美”,說明宋代文人已通過跋印表達對書畫的鑒賞态度。
應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書畫作品鑒定,尤其是手卷、冊頁等裝裱形式中。曆代收藏者通過疊加跋印形成“鑒藏鍊”,成為考證作品流傳的重要依據。
現代意義
現代書畫收藏中,跋印仍被視作作品流傳有序的佐證,但需注意過度加蓋可能影響作品品相,需遵循適度原則。
意思:
《跋印》指的是在書籍、字畫等作品的後面或旁邊,補寫自己的感言、評價、鑒賞等文字。跋是指補述的意思,印指印刷的文字。
拆分部首和筆畫:
《跋印》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足(走)和印(印刷)。
足字的筆畫數為7畫,印字的筆畫數為9畫。
來源:
《跋印》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人的書籍、字畫作品中,他們用來表達自己對作品的評價和感悟。
繁體:
《跋印》的繁體字為「跋仿」。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跋印」的寫法稍有不同。跋字的上面有一個足字,下面是一個立刀旁,表示行走。印字則是由卩和卩兩個部首組成。
例句:
1. 他在這本書的末尾跋印了一段評語。
2. 這幅字畫上沒有任何跋印文字。
組詞:
跋文、印證、跋扈、印記。
近義詞:
評語、評價、評論。
反義詞:
留白、遺忘、無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