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ndler of miscellaneous affairs] 指會館等團體中負責管理錢財或雜物的人
(1).古代負責農事的官員。《左傳·昭公十七年》:“鶻鳩氏,司事也。” 杜預 注:“鶻鳩,鶻鵰也。春來冬去,故為司事。”《國語·周語上》:“史帥陽官以命我司事曰:距今九日,土其俱動,王其祗祓,監農不易。” 韋昭 注:“司事,主農事也。”
(2).猶有司。主管官吏。《國語·周語中》:“今雖朝也不才,有分族於 周 ,承王命以為過賓於 陳 ,而司事莫至,是蔑先王之官也。”
(3).指官署中低級吏員或公所、會館等團體中管理帳目或雜務的人員。 清 沉複 《浮生六記·坎坷記愁》:“不滿月,而貢局司事忽裁十有五人,餘系友中之友,遂亦散閑。”《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回:“這個人是督扡的司事,姓 文 ,表字 述農 , 上海 人氏。” 王統照 《旗手》:“即時有一張墨筆寫的小布告從司事手中貼到布告牌上去。”
(4).辦事;供職。《廿載繁華夢》第二回:“他在店子裡司事,為人忠厚至誠,卻是一個市廛班首。”
“司事”一詞在不同曆史時期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綜合各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一、古代職官相關
二、基層事務管理 3.低級吏員/團體管理者:清代以來多指官署中的基層辦事人員,或會館、公所等民間團體中管理賬目、雜務者。例如《浮生六記》提到“貢局司事”即此類職務。
三、行為動詞 4.辦事、供職:作動詞時表示處理事務或擔任職務,如“司事于某機構”。
語言演變特點
該詞從周代官職演變為明清民間事務管理者,體現了語義從專指官職到泛化基層管理的變遷。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特定傳統組織場景。
司事(sī shì)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司”為部首,也是一個獨立字,讀音為sī,意為掌管、執掌;“事”為另一個獨立字,讀音為shì,意為事務、事情。
根據部首和筆畫,可以拆解“司事”這個詞語。其中,“司”的部首是又聲部,表示相關的事務或職責,同時含有執掌的意思。它總共有五畫。而“事”的部首是和部,表示事情或事件,總共有八畫。
《司事》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具有悠久的曆史。在古代,它經常用于描述君主或官員的職責和權力。司事指的是負責處理官事、政務的官員。古人認為司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職位,需要具備才幹和責任心。
在繁體字中,司事的寫法和簡體字保持一緻,沒有變化。
古代的漢字寫法存在一些差異。在古時候的寫法中,司事的部首“司”寫作“口”,表示司事需要通過口舌來處理政務。而“事”的表意部分之一稱作“白”,表示司事需要明白處理政務的重要性。
以下是幾個關于司事的例句:
以下是一些相關的詞語:
司事是一個描述官員職責和權力的詞語,在古代非常常見。它通過部首和筆畫的拆分,可以理解其構成和意義。同時,它也有繁體字形式和古代漢字寫法,呈現出一定的曆史特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