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識的意思、哀識的詳細解釋
哀識的解釋
愛重賞識。《後漢書·楊秉傳》:“臣奕世受恩,得備納言,又以薄學,充在講勸,特蒙哀識。”《三國志·吳志·韋曜傳》:“ 華覈 連上疏救 曜 曰:‘ 曜 運值千載,特蒙哀識,以其儒學,得與史官。’”
詞語分解
- 哀的解釋 哀 ā 悲痛:悲哀。哀求。哀歎。哀鳴。哀思。哀鴻遍野(“哀鴻”,哀鳴的大雁;喻到處都是呻吟呼號,流離失所的災民)。哀豔(詩文凄測動人而華麗)。 悼念:哀悼。默哀。 舊時稱死去母親:哀子(.母喪而父存;
- 識的解釋 識 (識) í 知道,認得,能辨别:識辨。識破。識相(刵 )。識途老馬。 所知道的道理:知識。常識。 辨别是非的能力:見識。遠見卓識。 識 (識) ì 記住:博聞強識。 标志,記號。 筆畫數:;
網絡擴展解釋
“哀識”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需結合文獻分析:
一、核心釋義
根據古籍文獻記載,“哀識”主要指愛重賞識,常見于古代臣子對君主知遇之恩的表達。例如:
- 《後漢書·楊秉傳》提到“特蒙哀識”,指臣子因才能受到君主的器重。
- 《三國志·吳志·韋曜傳》中“特蒙哀識”同樣強調因儒學才能被選拔為史官的經曆。
二、字義解析
- 哀:本義為悲痛(如“悲哀”),但在“哀識”中引申為深切的情感,可理解為“愛重”。
- 識:意為賞識、辨識,指對他人才華的認可。
三、現代引申争議
部分現代辭書(如)将其解釋為“通過痛苦經曆獲得深刻認知”,但這種用法缺乏古籍佐證,可能是對字面義的誤讀。需注意區分古文原義與衍生解讀。
四、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若引用需注意語境,避免與現代語義混淆。
建議參考《後漢書》《三國志》等原始文獻,或權威古漢語詞典(如《漢語大詞典》)進一步考證。
網絡擴展解釋二
哀識(āi shi)是一個詞語,意思是感到悲傷或痛心時所産生的認知和理解。它能指示一個人在面對悲傷的情緒以及經曆了痛苦後對事物的理解和認知。以下是關于哀識的相關信息:
部首和筆畫:哀識這個詞的部首是哀,筆畫的數量是11。
來源:哀識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寫法。起初,哀識由兩個獨立的字形組成,分别是“哀”和“識”,用來表示悲傷和知識。後來,這兩個字形合并成一個詞語,即哀識。
繁體:哀識的繁體字是「哀識」。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哀識可能采用不同的字形。然而,具體的古字形對于哀識這個詞的寫法沒有明确的記錄。
例句:他的哀識使他更加了解人生的無常。
組詞:悲傷、認知、理解、情緒。
近義詞:悲觀、傷感、悲哀。
反義詞:愉快、喜悅、歡樂。
希望以上信息對您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