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刧灰”。亦作“刦灰”。亦作“刼灰”。本谓劫火的馀灰。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译经上·竺法兰》:“昔 汉武 穿 昆明池 底,得黑灰,问 东方朔 。 朔 云:‘不知,可问 西域 胡人。’后 法兰 既至,众人追以问之, 兰 云:‘世界终尽,劫火洞烧,此灰是也。’”后因谓战乱或大火毁坏后的残迹或灰烬。 宋 陆游 《数年不至城府丁巳火后始见》诗:“陈迹关心己自悲,劫灰满眼更增欷。” 明 赵诒琛 《<逸老堂诗话>跋》:“癸丑夏六月,遭乱,所有藏书数万卷,一旦尽失,而是书原本亦遭刦灰。” 清 吕留良 《<赖古堂集>序》:“忽焉,天地震荡,刦灰昼飞,猿鹤虫沙,苍黄类化。” 清 金农 《褚先生老毁儒服寄赠》诗:“歷尽刧灰人隔世,飈轮辗破 * 升。” 清 黄遵宪 《铁汉楼歌》:“頽垣败瓦不可踏,刼灰昏黑堆成隅。” 陈三立 《书感》诗:“八骏西游问刧灰,关河中断有餘哀。” 陈毅 《偷渡梅关》诗:“攀藤附葛君须记,万载 梅关 著劫灰。”
“劫灰”是一个源自佛教概念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多个角度解析:
“劫灰”原指佛教中的“劫火余灰”。根据古印度宇宙观,世界经历成、住、坏、空四大劫,坏劫时会燃起毁灭一切的劫火,烧尽万物后仅剩灰烬。 南朝梁代《高僧传》记载,汉武帝在昆明池底发现黑灰,西域高僧法兰解释为:“世界终尽,劫火洞烧,此灰是也。”
个别文献中衍生出“盗墓行为”的比喻义(如查字典解释),但这种用法较为罕见,可能是基于“劫夺骨灰”的字面联想,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世界周期计算公式(简化版): $$ begin{aligned} text{成劫} &= text{生成阶段} text{住劫} &= text{稳定阶段} text{坏劫} &= text{劫火焚毁} text{空劫} &= text{归于虚空} end{aligned} $$ 其中“劫灰”产生于坏劫终末。
劫灰,即“劫夺余生之物”,意指抢夺灾难中幸存者的财物。下面将详细介绍该词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劫灰是由“劫”、“灰”两个字组成。其中,“劫”字的拆分部首是“力”和“刀”,笔画数为7。而“灰”字的拆分部首是“火”和“土”,笔画数为6。
劫灰这个词源于民俗故事和社会现象。在灾难中,借助混乱和紧急状态,一些人采取非法手段抢劫幸存者的财物,这一行为被形容为“劫灰”。
劫灰在繁体中文中的写法为「劫灰」。
在古代,劫灰可能有不同的汉字写法,如劫夬、劫灰、劫墟等。
1. 在地震后,一些不法分子趁机劫灰,让受灾民众雪上加霜。
2. 这起火灾中,幸好没有出现劫灰的情况,大家的财产得以保全。
劫匪、劫掠、劫财等。
抢劫、抢夺、掠夺。
救助、帮助、援助。
柏油路倍弃悖语拨乱济时长言倡引川货打捶当匈打屏赶熟亘历公判广宵规儆皓彩好耍子豪素怀银纡紫恛恛火布蹇纵矫假节短竟案精理旧家子可身老爷子老阴燎疱离志露囤麻尗明笋尼姑庵匿瑕判明袍杖扑哩扑剌千秋岁引清虚境散闲上仙蛇迹湿润润数不清私土虽説檀脸桃花盐洮州填膺贴子词媮快土堦维城香渗渗巷咏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