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節傳的意思、節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節傳的解釋

玺節與傳言。《周禮·地官·司關》:“凡所達貨賄者,則以節傳出之。” 鄭玄 注:“商或取貨於民間,無璽節者至關,關為之璽節及傳出之;其有璽節,亦為之傳。傳如今移過所文書。”《後漢書·公孫瓒傳》:“﹝ 袁紹 ﹞不能開設權謀,以濟君父,而棄置節傳,迸竄逃亡。”《晉書·文帝紀》:“天子命 晉公 以相國總百揆,於是上節傳,去侍中、大都督、録尚書之號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節傳”是漢語中的複合詞,具有雙重詞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一、基本釋義

  1. 古代信物

    指古代使者或官員出行時使用的憑證,由“節”和“傳”兩部分組成。“節”為竹制符節,象征身份;“傳”為通關文書,記錄任務詳情。兩者配合使用,見于周代至漢代的行政制度。

  2. 文本注釋

    在文獻學中,“節傳”可指代對經典文本的節選與注解,例如《左傳》中“節取其文,傳釋其義”的體例,屬于早期注釋學範疇。

二、曆史背景

“節傳”作為行政憑證的制度最早載于《周禮·秋官》,漢代進一步完善,《漢書·文帝紀》提及“除關無用傳”,表明其曾用于邊關通行管理。此類制度對後世符節文化影響深遠。

三、現代應用

當代語境中,“節傳”一詞多用于曆史研究或文學創作,例如郭沫若《屈原》劇本中曾還原楚使持節傳赴秦的場景,體現其文化符號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節傳”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一、古代制度中的含義(主要義項)

  1. 基本定義
    “節傳”指古代用于通關的兩種憑證:玺節(官方印章憑證)和傳言(通行文書)。二者配合使用,用于貨物或人員通過關隘時的核驗。

  2. 文獻例證

    • 《周禮·地官·司關》提到:“凡所達貨賄者,則以節傳出之。” 鄭玄注:“傳如今移過所文書。”說明其作用類似現代的通關文件。
    • 《後漢書·公孫瓒傳》記載袁紹“棄置節傳”,此處“節傳”象征官職權力憑證。
  3. 功能與演變
    “節”為印章類信物,“傳”為文字說明,兩者結合确保通行合法性。晉代後逐漸與官職制度關聯,如《晉書》提及“上節傳”表示交還官印文書。


二、現代引申義(需謹慎使用)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節操與傳承”的組合,強調道德品質的堅守與延續。但此釋義缺乏古籍支持,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植,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建議參考《周禮》《後漢書》等典籍用例以準确理解其本義。

别人正在浏覽...

暗缪拜罷暴尪背指裨補蔔鳳不幹不凈不共戴天蔔世彩索參本川資春農磁鋒貸減貳毂芳信犯牙兒革包寡頭政治國民黑海海峽後者鹄舉護腿狐疑建置錦雲疽腫零茂淪退慮問妙思蜜色腦門千衲切當奇礓石求托棋陣穰穰勞勞膳費少擋無系生介神心壽骨竦斯譚說同方團圈土壩徒手踠蹏威惠委曲聞雞相和象征齘齒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