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狐疑的意思、狐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狐疑的解釋

(1) [doubt;suspicion] 狐性多疑,每渡冰河,且聽且渡。後用以稱遇事猶豫不決

尚懷狐疑。——《資治通鑒》

(2) 又

狐疑之衆。

滿腹狐疑

詳細解釋

(1).猜疑,懷疑。《楚辭·離騷》:“欲從 靈 氛 之吉占兮,心猶豫而狐疑。”《漢書·文帝紀》:“方大臣誅諸 呂 迎朕,朕狐疑,皆止朕,唯中尉 宋昌 勸朕。” 顔師古 注:“狐之為獸,其性多疑,每渡冰河,且聽且渡。故言疑者,而稱狐疑。”《三國志·吳志·魯肅傳》:“ 羽 ( 關羽 )與 肅 隣界,數生狐疑,疆埸紛錯, 肅 常以歡好撫之。” 明 胡應麟 《詩薮·近體中》:“後人不加考核,至今狐疑。” ********* 《經曆》五:“心裡一直狐疑着,不知到底能夠拿到多少。”

(2).猶豫。《史記·淮陰侯列傳》:“ 孟賁 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 晉 陶潛 《飲酒》詩之十二:“一往便當已,何為復狐疑!”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十四:“若乃飲馬天塹,欲渡狐疑,宜用浮橋,枕席過師。”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狐疑”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hú yí(注音:ㄏㄨˊ ㄧˊ),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與用法:


釋義

  1. 本義
    源自狐狸生性多疑的特性。古人觀察到狐狸渡冰河時會反複試探,故以“狐疑”形容人遇事猶豫不決、疑慮重重的狀态。

    • 例:《資治通鑒》中“尚懷狐疑”,意為心中仍存疑慮。
  2. 引申義
    廣義上可表示懷疑、猜忌或缺乏決斷力,如“滿腹狐疑”指滿心疑慮。


出處與典故

  1. 經典文獻

    • 《史記·淮陰侯列傳》提到:“孟贲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 強調猶豫不決不如平凡人的果斷。
    • 《漢書·楚元王傳》載:“夫執狐疑之心者,來讒賊之口。” 比喻多疑易招緻讒言。
  2. 詩詞與文學
    陶淵明《飲酒》詩中“一往便當已,何為複狐疑!” 表達對猶豫心态的反思。


用法與搭配

  1. 常見搭配

    • 動詞用法:狐疑不決、心生狐疑;
    • 名詞用法:滿腹狐疑、狐疑之衆。
  2.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猶豫、猜疑、躊躇;
    • 反義詞:果斷、确信、決絕。

造句示例

  1. 他做事優柔寡斷,常常狐疑不決,錯失良機。
  2. 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衆人滿腹狐疑,議論紛紛。

“狐疑”既保留了動物特性的文化隱喻,又通過曆史文獻和文學表達,成為漢語中描述“多疑不決”的經典詞彙。使用時需結合語境,區分其“懷疑”與“猶豫”的雙重含義。更多例句和出處可參考權威詞典或古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狐疑

狐疑是一個漢字詞語,讀音為:hú yí。狐疑的意思是對某件事情持懷疑、猶豫不決的态度。

這個詞可以拆分成犭(犬)和疑兩個部首,其中犭表示與犬有關的事物,疑表示與懷疑、猶豫有關的事物。

狐疑這個詞的來源并不确定,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出自《莊子·外物》篇,用來形容對一些事情的懷疑不定态度;另一種說法是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五年》,用來形容對敵方行動的懷疑和警覺。

繁體字“狐疑”的寫法為「狐疑」,與簡體字一樣。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狐疑的寫法略有不同。古時候的寫法是将犭和疑寫在一起形成一個字,上部是犭,下部是疑,表示對事情的懷疑不定态度。

以下是狐疑的例句:

1. 他對這個提議還有些狐疑,還不能确定是否同意。

2. 她對新交的朋友一直持着狐疑的态度。

一些與狐疑相關的詞彙:

1. 懷疑:對某件事情持有不确定、疑惑的态度。

2. 躊躇:指在做決定時猶豫不決。

3. 猶豫:指在做決定時遲疑不定。

一些與狐疑相反的詞彙:

1. 相信:對某件事情有信心,沒有懷疑。

2. 确信:對某件事情十分堅信,沒有疑問。

總之,狐疑是一個形容對某件事情持懷疑、猶豫不決态度的詞語,可以用來描述人們在面對未知或不确定的事情時的心态。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