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國民的意思、國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國民的解釋

(1) [national;citizen]

(2) 全國民衆

(3) 今指取得一國國籍的人,即該國國民

詳細解釋

(1).一國或藩封所轄的百姓。《周禮·春官·墓大夫》:“令國民族葬。”《左傳·昭公十三年》:“先神命之,國民信之。”《史記·東越列傳》:“威行於國,國民多屬,竊自立為王。”《漢書·王子侯表下》:“ 藉陽侯 顯 ,坐恐猲國民取財物,免。” 清 秋瑾 《贈浯溪女士徐寄塵和原韻》:“今日舞臺新世界,國民責任總應分。”

(2).近代以來稱具有某國國籍的人為該國國民。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國民是漢語中表述國家成員身份的核心概念,其内涵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一、詞源與法律定義 該詞最早見于《左傳·昭公十三年》"先神命之,國民信之",指代受君王統治的群體。現代法律框架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三條明确規定"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表明國民與公民具有同等法律地位,享有選舉權、人身自由等基本權利,同時承擔納稅、服兵役等義務(全國人民代表大會,2018年憲法修正案)。

二、社會文化屬性 中國社會科學院《現代社會結構研究》(2023)指出,國民概念包含三個文化維度:

  1. 身份認同:共享語言文字、曆史記憶和傳統習俗
  2. 政治參與:通過代議制實現國家治理
  3. 經濟關聯:參與國家財政體系和社會保障系統

三、學術界定演進 《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商務印書館)區分了國民的廣義與狹義:廣義指主權管轄範圍内的全體成員,包含外籍常住人口;狹義特指具有本國國籍的公民。這種定義演變反映着全球化時代人口流動的特征。

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2024年公布的《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增補版特别強調,在涉及國際法語境時,"國民"專指受本國法律保護和約束的特定群體,與"居民"概念存在司法管轄上的本質差異。

網絡擴展解釋

“國民”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1. 基本定義

    • 廣義:指一國内的所有民衆,如《周禮》中“令國民族葬”即指全國百姓。
    • 現代法律意義:特指取得某國國籍的自然人,如“該國國民享有法定權利與義務”。
  2. 曆史演變
    古代多指“藩封轄區的百姓”(如《左傳》記載),近代受西方政治學影響,逐漸與國籍綁定。法國思想家約瑟夫·塞亞斯提出“國民是國家主權的構成者”,強調其政治屬性。

  3. 與近義詞的區分

    • 公民:更側重法律層面的權利與義務,如選舉權、知情權等。
    • 人民:具有階級性,常與“敵人”相對,而“國民”無此對立含義。
  4. 實際應用示例

    • 機構命名:如“國民銀行”。
    • 經濟領域:如“國民經濟”“工業和農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
  5. 社會意義
    國民意識體現為對國家治理的參與感,如公民政治權利中的選舉、監督等行為。

如需進一步了解不同語境下的用法,可參考、3、7的完整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

白棘辨囿别紀碧盧必然王國纏混稠疊出門合轍大夢方醒底物度蛨虴房皇繁人風團傅陳凫乙晐備高橇公爹冠場沆浪伽他饑僝荊歌急人所急蝌蚪诓惑蛞蛞路陂盧家妙迹母艦木瘿木印記内邑鳥害品頭題足遣将征兵栖庇起伏期末考試輕諾去暗投明戎副入眼濕撾撾時卒説是談非死谏宿愆逃伏淘氣鬼涏涏汀洲圖畫文字嗢呼偉悍尾款校壘吸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