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节传的意思、节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节传的解释

玺节与传言。《周礼·地官·司关》:“凡所达货贿者,则以节传出之。” 郑玄 注:“商或取货於民间,无璽节者至关,关为之璽节及传出之;其有璽节,亦为之传。传如今移过所文书。”《后汉书·公孙瓒传》:“﹝ 袁绍 ﹞不能开设权谋,以济君父,而弃置节传,迸窜逃亡。”《晋书·文帝纪》:“天子命 晋公 以相国总百揆,於是上节传,去侍中、大都督、録尚书之号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节传”是汉语中的复合词,具有双重词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一、基本释义

  1. 古代信物

    指古代使者或官员出行时使用的凭证,由“节”和“传”两部分组成。“节”为竹制符节,象征身份;“传”为通关文书,记录任务详情。两者配合使用,见于周代至汉代的行政制度。

  2. 文本注释

    在文献学中,“节传”可指代对经典文本的节选与注解,例如《左传》中“节取其文,传释其义”的体例,属于早期注释学范畴。

二、历史背景

“节传”作为行政凭证的制度最早载于《周礼·秋官》,汉代进一步完善,《汉书·文帝纪》提及“除关无用传”,表明其曾用于边关通行管理。此类制度对后世符节文化影响深远。

三、现代应用

当代语境中,“节传”一词多用于历史研究或文学创作,例如郭沫若《屈原》剧本中曾还原楚使持节传赴秦的场景,体现其文化符号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节传”是一个汉语词语,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一、古代制度中的含义(主要义项)

  1. 基本定义
    “节传”指古代用于通关的两种凭证:玺节(官方印章凭证)和传言(通行文书)。二者配合使用,用于货物或人员通过关隘时的核验。

  2. 文献例证

    • 《周礼·地官·司关》提到:“凡所达货贿者,则以节传出之。” 郑玄注:“传如今移过所文书。”说明其作用类似现代的通关文件。
    • 《后汉书·公孙瓒传》记载袁绍“弃置节传”,此处“节传”象征官职权力凭证。
  3. 功能与演变
    “节”为印章类信物,“传”为文字说明,两者结合确保通行合法性。晋代后逐渐与官职制度关联,如《晋书》提及“上节传”表示交还官印文书。


二、现代引申义(需谨慎使用)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释为“节操与传承”的组合,强调道德品质的坚守与延续。但此释义缺乏古籍支持,可能为现代引申或误植,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建议参考《周礼》《后汉书》等典籍用例以准确理解其本义。

别人正在浏览...

犴讼半翻髻北群空北寺狱冰凘唱明宸曜斥事慈鸦错行登丁夺席恩官尔雅温文翻箱倒笼发芽高空槽閤门含垢藏疾鹤陇滑律圜门箭水骄逸驾俗嗟称进名急农机器局酒舠鬏勒愧忏利权里俗刘琨舞买舟漫失闷酒明沟摩诃池前除迁于乔木签助上菜山姑善婆婆烧铄申绳式干守灵水沟碎璅肃勤泰岳讬任晚实微云滓太清武丁铦利息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