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缺少衣物的意思。 清 蒲松齡 《窮漢詞》:“怎麼的弄的少油沒鹽,少柴無米,少擋無繫,少吃無燒?”亦作“ 少襠無繫 ”。 清 蒲松齡 《姑婦曲》:“自從遭了官司,弄的少襠無繫,又搭上人來索債,叫花子躲亂--窮的讨飯還帶着不安穩。”
“少擋無系”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說明:
基本含義
該成語指缺少衣物,形容生活貧困、物資匮乏的狀态。例如蒲松齡在《窮漢詞》中寫道:“少油沒鹽,少柴無米,少擋無系,少吃無燒”,通過排比強調窮困的全面性。
出處與變體
出自清代文學家蒲松齡的作品,包括《窮漢詞》和《姑婦曲》。另有變體“少裆無繫”,但部分來源(如)将其誤解釋為“言行輕率”,可能與字形混淆或釋義錯誤有關,需結合原文語境判斷。
拼音與結構
拼音為shǎo dǎng wú xì,由“少”“擋”“無”“系”四字組成,其中“擋”與“系”指衣物的結構(如衣襟、系帶),整體凸顯衣物不完整的意象。
使用場景
屬生僻成語,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出現在文學作品或對貧困狀态的形象化描述中,例如:“戰亂後百姓少擋無系,生活艱難”。
近義詞擴展
類似結構的成語還有“少安無躁”(耐心等待)、“少小無猜”(童年純真)等,但含義差異較大,需注意區分。
提示:如需進一步了解蒲松齡作品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和中的原文引用。
《少擋無系》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少有阻攔,無法收拾。它用來形容事情無法阻止或反抗,勢不可擋。
《少擋無系》的拆分部首是:少、擋、無、系。其中,“少”是少數部首;“擋”是手部部首;“無”是無字旁部首;“系”是縛字頭部首。
根據這個拆分部首,可以得出《少擋無系》的總筆畫數為10畫。
《少擋無系》這個成語出自清代俞樾所著的《竹窗叢話》一書。它的繁體字形為「少擋無繫」。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變化。《少擋無系》在古代按照古文字體系進行寫法時,也有所不同。起初的寫法可能是「少檔無細」,後來逐漸演變為現代的字形。
他的魅力無法擋住,無論怎樣阻攔都是徒勞無功的。他的魅力真是少擋無系。
組詞方面,可以包括:少見、少量、無畏、無情、系列等。
近義詞:勢不可擋、不可阻擋、無法抵擋。
反義詞:容易阻擋、能夠抵擋、可制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