裨補的意思、裨補的詳細解釋
裨補的解釋
(1) [benefit]∶裨益,好處
此舉對改進工作大有裨補
(2) [remedy]∶彌補缺點和不足
無可裨補
詳細解釋
增加補益。 三國 蜀 諸葛亮 《出師表》:“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唐 韓愈 《論淮西事宜狀》:“地親職重,不同庶僚,輙竭愚誠,以效裨補。” 明 徐渭 《送通府王公序二》:“額制之軍,既凋敝如彼;而裨補之法,又兩難如此。” 梁啟超 《論報館有益于國事》:“商岸肇辟,踵事滋多;勸百諷一,裨補蓋寡。”
詞語分解
- 裨的解釋 裨 ì 增添,補助:大有裨益。裨補。 裨 í 古代的次等禮服。 副,偏,小:裨将。偏裨。 筆畫數:; 部首:衤; 筆順編號:
- 補的解釋 補 (補) ǔ 把殘破的東西加上材料修理完整:縫補。補葺。亡羊補牢。 把缺少的東西充實起來或添上:彌補。補充。貼補。補習。滋補。 益處:不無小補。于事無補。 挖剜 筆畫數:; 部首:衤;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裨補"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屬于書面語體,在現代漢語中主要用作動詞,其核心含義是補充不足,彌補缺漏,使事物增益完善。以下從詞典釋義角度詳細說明:
-
核心釋義:
- 補充不足,彌補缺漏:指對事物存在的欠缺、疏漏或不完善之處進行增添、修補,使其變得完整或更好。例如:“這項措施有助于裨補現行制度的漏洞。”
- 增益,使有好處:在補充的同時,往往帶有使事物得到改善、增加益處或價值的含義。例如:“廣泛閱讀能裨補學識。”
-
構詞與語義分析:
- “裨補”由兩個意義相近的語素“裨”和“補”并列複合而成。
- 裨 (bì):本義指增添、補益。如“裨益”(指好處、益處)。
- 補 (bǔ):本義指修補、補充、添足。如“補充”、“彌補”。
- 兩者結合,“裨補”強調通過補充、增添來達到彌補不足、增益完善的目的,其語義重心在于增益性的補充和彌補。
-
用法特征:
- 及物動詞:通常帶賓語,表示對什麼進行裨補。賓語多為抽象名詞,如“阙漏”、“缺失”、“不足”、“制度”、“學識”等。
- 書面語色彩:在現代漢語中,“裨補”具有較濃厚的書面語色彩,多用于正式或學術語境,日常口語中使用頻率較低。
- 同義詞辨析:與“彌補”、“補充”意思相近,但“裨補”更強調補充行為帶來的增益效果和完善作用,書面語體感更強。“補充”較為通用中性,“彌補”則更側重對損失或不足的填平。
權威來源參考:
-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著的《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79頁釋義:“裨補 bìbǔ 〈書〉動 益處;使受益:~學識。 | 彌補(缺陷):~阙漏。”
- 據《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釋義:“裨補:1. 彌補,補救。2. 增益補益。” (該詞典釋義更側重其彌補和增益的雙重作用)。
“裨補”意指通過補充、增添來彌補事物的缺漏與不足,使其更加完善、完備,并從中獲得益處。它是一個具有書面語色彩的及物動詞,強調補充行為所帶來的增益和完善效果。
網絡擴展解釋
“裨補”是一個文言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
補益好處
指對事物起到增益、完善的作用。例如《出師表》中“必能裨補阙漏,有所廣益”,強調通過咨詢賢臣來彌補疏漏、擴大益處。現代用法如“對工作大有裨補”。
-
彌補不足
側重修正缺陷或填補缺失,如成語“裨補阙漏”即指查缺補漏。唐代韓愈《論淮西事宜狀》中“以效裨補”,亦體現此意。
二、詞源與用法
- 詞性:動詞,可單獨使用或與“阙漏”等詞搭配。
- 構詞:“裨”本義為次等禮服,引申為輔助、彌補;“補”即修補,二者組合強化彌補、增益的含義。
- 語境示例:
多用于正式或書面表達,如“裨補政策漏洞”“裨補學術研究空白”。
三、注意事項
- 讀音:讀作bì bǔ(非“pí”音)。
- 近義詞:補益、增益、彌補。
- 常見搭配:裨補阙漏、裨補時局。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出師表》原文或《漢程字典》。
别人正在浏覽...
八隣卑腳崩頹奔迫炳煥兵械布氣才疏學淺參定蒼鳥蠶網程程沖冠疵品詞仙怛然失色彫題丁丁當當第一骨洞洽遁棄馱子毦筆屝履分兩隔礙溝畎貴市呵诘鶴雪狐火精雕細镂迥聳抗澇裈褲楞頭貨連累路柳牆花鳴雁直木墓園南僞蹑空起初輕潔窮魚祈澍仁士三戾馺娑撒網喏山池時義適長孫飾智書攤豎直太廓蕭晨哓哓不休系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