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局部皮膚腫脹堅硬的毒瘡。《左傳·襄公十九年》“ 荀偃 癉疽,生瘍於頭” 唐 孔穎達 疏:“ 荀偃 病此疽腫,腫潰,遂生創於頭。”
“疽腫”是一個中醫術語,指局部皮膚腫脹堅硬的毒瘡,常見于古代文獻描述。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疽腫(拼音:jū zhǒng,注音:ㄐㄩ ㄓㄨㄥˇ)指皮膚深層組織因感染或毒素積聚形成的腫脹、堅硬的瘡瘍,常伴隨潰爛。
文獻例證
該詞最早見于《左傳·襄公十九年》中“荀偃癉疽,生瘍於頭”的記載,唐代孔穎達在注釋中進一步說明:“荀偃病此疽腫,腫潰,遂生創於頭”,表明其作為病症描述的曆史淵源。
病理特征
與普通癰瘡不同,疽腫更強調“深部組織腫脹堅硬”的特點,可能由氣血瘀滞或熱毒内蘊引發,屬于中醫外科重症範疇。
現代關聯
現代醫學中,疽腫可能對應深部膿腫、壞疽或蜂窩組織炎等病症,但需結合具體臨床表現判斷。
如需進一步了解中醫瘡瘍分類或具體治療方法,建議查閱專業醫學典籍。
疽腫(jū zhǒng)是一個中醫生詞,用來描述皮膚或組織發生炎症、膿腫等病變。疽腫常常出現紅腫、疼痛、潰爛、膿液等症狀。
疽腫由兩個漢字組成:疒和腫。
疒是疔(dīng)字的俗字形式,意指疾病、疾苦。
腫的本字是腫(zhǒng),表示腫脹、增大的病态。
疽腫的拆分部首分别是疒和月。
疒的筆畫數為5,月的筆畫數為4。
疽腫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中,其繁體字形為疽腫。在繁體字中,腫的字形更加形象地表達了腫脹的意思。
在古代漢字中,疽腫的寫法可能略有差異。例如,疽有時會寫作踽,表示行走困難的樣子。
腫的古字形為腫,腫由巛和月組成,巛表示曲折之路。這個古字形象地描述了腫脹後皮膚的外觀。
他手指上的疽腫使得他無法握緊東西。
醫生建議對疽腫部位進行冷敷和消炎處理。
疽病、腫脹、腫塊、疽痛、潰瘍等。
瘡瘍、癰腫、膿腫、疖腫等。
健康、正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