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安和的意思、安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安和的解釋

(1).安定和平;安定和睦。《晏子春秋·問上三》:“未免乎危亂之理,而欲伐安和之國,不可,不若修政而待其君之亂也。”《韓詩外傳》卷五:“百姓皆懷安和之心,而樂戴其上。”《北齊書·魏收傳》:“自 魏 、 梁 和好,書下紙每雲:‘想彼境内寧靜,此率土安和。’” 唐 元結 《夏侯嶽州表》:“公能清正寬恕,靜以理之,故其人安和而服説,為當時法則。”《元典章·禮部六·五世同居旌表其門》:“今後五世同居安和者旌表其門。”

(2).安詳平和。《漢書·杜延年傳》:“ 延年 為人安和,備於諸事,久典朝政,上任信之,出即奉駕,入給事中,居九卿位十餘年。”《南史·王僧辯傳》:“母姓 魏氏 ,性甚安和,善於綏接,家門内外莫不懷之。” 清 包世臣 《再與楊季子書》:“ 介甫 詞完氣健,饒有遠勢; 子固 茂密安和,而雄強不足。”

(3).平安,安好。 唐 韓愈 《與大颠師書》:“孟夏漸熱,惟道體安和。” 宋 範仲淹 《與中舍書》之十:“今日 錢主簿 來領書,知尊候安和。” 宋 沉作喆 《寓簡》卷八:“思慮清靜,步履輕健,寝寐安和。”

(4).猶晴和,溫和。《雲笈七籤》卷二六:“天氣安和,芝草常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安和”一詞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從字源、義項及經典用例三個層面解析:

一、單字義項溯源

“安”在《說文解字》中釋為“靜也,從女在宀下”,本義指女子居于屋内的安穩狀态,後引申為平靜、安定,如《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注“安”含“平靜;穩定”義項。“和”在《爾雅·釋诂》中解為“諧也”,《古代漢語詞典》載其核心義為“協調、平和”,特指事物間無沖突的狀态。

二、複合詞整體釋義

《漢語大詞典》将“安和”明确釋為:“1.安定和平;2.安詳平和”,強調社會環境的穩定與個體心境的甯靜雙重維度。例如《漢書·禮樂志》中“百姓安和”即指國家治理下民衆生活的安定。

三、經典文獻印證

該詞在古籍中多用于描述理想社會狀态,《詩經·小雅》中“民之安和”喻示百姓安居樂業的治世圖景,南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評點《論語》“和無寡”時,亦以“安和”诠釋儒家倡導的秩序觀。現代語義中,《現代漢語規範詞典》補充其可形容“氛圍和睦”,如“安和樂利的社會”等用法。

網絡擴展解釋

“安和”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根據語境和用法有所不同,具體解釋如下:

一、核心釋義

  1. 安定和平;安定和睦
    指社會或國家處于平穩、和諧的狀态。例如《晏子春秋》提到“安和之國”,強調政治穩定與民衆和睦。

  2. 安詳平和
    形容人的性格或氛圍從容、溫和。如《漢書》描述杜延年“為人安和”,體現其性情沉穩。

  3. 平安,安好
    用于問候或祝願,表示生活安甯、身體康健。如唐代韓愈書信中寫道“惟道體安和”。

  4. 溫和;晴和
    描述氣候或環境的宜人。如《北齊書》中“率土安和”暗含自然與人文的協調。

二、擴展用法

三、古籍例證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典》《晏子春秋》等典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白蕲白舞班固《兩都》便辭兵柄不覺倡隨廠子潮州大鑼鼓稱臨斥道出律淳化閣帖紞纩搭棚大喬調撫對向掇皮風節佛眼共默骨碌碌候氣荒荒繪聲繪色虺螣壺梁噍類驕嫚結轸敬賢愛士蕨拳看死口角春風勞累臉譜妹妹暮耋臲卼拗項輕斷權衡輕重戎工散仙沙岫市場經濟釋帝時魚始終若一忑忑忐忐駝價偎乾就濕委纡五聲相如伭冥孝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