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安定和平;安定和睦。《晏子春秋·问上三》:“未免乎危乱之理,而欲伐安和之国,不可,不若修政而待其君之乱也。”《韩诗外传》卷五:“百姓皆怀安和之心,而乐戴其上。”《北齐书·魏收传》:“自 魏 、 梁 和好,书下纸每云:‘想彼境内寧静,此率土安和。’” 唐 元结 《夏侯岳州表》:“公能清正宽恕,静以理之,故其人安和而服説,为当时法则。”《元典章·礼部六·五世同居旌表其门》:“今后五世同居安和者旌表其门。”
(2).安详平和。《汉书·杜延年传》:“ 延年 为人安和,备於诸事,久典朝政,上任信之,出即奉驾,入给事中,居九卿位十餘年。”《南史·王僧辩传》:“母姓 魏氏 ,性甚安和,善於绥接,家门内外莫不怀之。” 清 包世臣 《再与杨季子书》:“ 介甫 词完气健,饶有远势; 子固 茂密安和,而雄强不足。”
(3).平安,安好。 唐 韩愈 《与大颠师书》:“孟夏渐热,惟道体安和。” 宋 范仲淹 《与中舍书》之十:“今日 钱主簿 来领书,知尊候安和。” 宋 沉作喆 《寓简》卷八:“思虑清静,步履轻健,寝寐安和。”
(4).犹晴和,温和。《云笈七籤》卷二六:“天气安和,芝草常生。”
“安和”一词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可从字源、义项及经典用例三个层面解析:
一、单字义项溯源
“安”在《说文解字》中释为“静也,从女在宀下”,本义指女子居于屋内的安稳状态,后引申为平静、安定,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注“安”含“平静;稳定”义项。“和”在《尔雅·释诂》中解为“谐也”,《古代汉语词典》载其核心义为“协调、平和”,特指事物间无冲突的状态。
二、复合词整体释义
《汉语大词典》将“安和”明确释为:“1.安定和平;2.安详平和”,强调社会环境的稳定与个体心境的宁静双重维度。例如《汉书·礼乐志》中“百姓安和”即指国家治理下民众生活的安定。
三、经典文献印证
该词在古籍中多用于描述理想社会状态,《诗经·小雅》中“民之安和”喻示百姓安居乐业的治世图景,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评点《论语》“和无寡”时,亦以“安和”诠释儒家倡导的秩序观。现代语义中,《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补充其可形容“氛围和睦”,如“安和乐利的社会”等用法。
“安和”是一个多义词汇,其含义根据语境和用法有所不同,具体解释如下:
安定和平;安定和睦
指社会或国家处于平稳、和谐的状态。例如《晏子春秋》提到“安和之国”,强调政治稳定与民众和睦。
安详平和
形容人的性格或氛围从容、温和。如《汉书》描述杜延年“为人安和”,体现其性情沉稳。
平安,安好
用于问候或祝愿,表示生活安宁、身体康健。如唐代韩愈书信中写道“惟道体安和”。
温和;晴和
描述气候或环境的宜人。如《北齐书》中“率土安和”暗含自然与人文的协调。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典》《晏子春秋》等典籍原文。
鹌鹑凹榻白粲庇覆茶铛称奬醇温赐号促疾敦密遁身讽寤富而好礼覆笭腐浊盖棺事定感冒高驮细马蛤蚧苟惜寒品河图洛书洪桃寰县回赎获丑家货蠒纸蛟镡进口词金仪窘匮聚变反应盔头猑蹏烂事铃铃香沦溺逻辑学罗裙猛地里木然目熟女嬖藕灰旁靡匹妇不获辟阳侯趣步筛锣生公伸眉叔度疏利朓侧提胡芦汙坳悟敏相符孝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