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道教語。仙人未授仙職者之稱。 唐 韓愈 《奉酬盧給事雲夫四兄曲江荷花行》:“上界真人足官府,豈如散仙鞭笞鸞鳳終日相追陪。”
(2).比喻放曠不羁、自由閑散的人。 唐 白居易 《雪夜小飲贈夢得》詩:“久将時背成遺老,多被人呼作散仙。” 唐 王毂 《逢道者神和子》詩:“酒裡消閒日,人間作散仙。” 清 黃遵憲 《宮本鴨北索和》詩:“登樓北望方多事,未許偷閑作散仙。”
“散仙”是道教及民間文化中的特有概念,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所延伸,以下是綜合解釋:
散仙指未被授予正式仙職的神仙。他們或為無師門、無弟子的散修,或因未通過天劫考驗而滞留人間。其特點包括:
在現代修真題材中,散仙特指渡劫失敗後兵解(舍棄肉身)的修真者,以元嬰形态繼續修煉:
成都方言中,“散仙”形容幽默豁達、不拘小節之人:
“散仙”既承載道教對自由境界的向往,也在文學與方言中被賦予放達幽默的世俗形象。其内核始終圍繞“脫離束縛”的逍遙狀态展開。
散仙是指修煉道法卻并非隱居于仙山洞府中的仙人。散仙一詞源自中國古代神話傳說,被認為是介于凡人和真正仙人之間的存在。散仙通常身居塵世,但卻修煉了神奇的法術和仙術,具有一些超凡的能力,如長生不老、飛行等。
散仙的拆分部首是曰(日字旁)和心(心字底),總共有6畫。
散仙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山海經》和《淮南子》中。散仙在道家、佛家和神話傳說中都有所記載。繁體字“散仙”與簡體字保持一緻。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以有一些變化。散仙在古時候有時也寫作“散仚”或“散僊”,但現代使用較少,通常使用現代簡化字的寫法。
1. 這個小說中的主人公是一位散仙,他在塵世中的修煉曆程充滿了曲折和艱辛。
2. 傳說中,散仙可以借助法術和仙術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1. 散修:修煉道法但沒有加入任何宗門的修行者。
2. 散仙陣:散仙們設置的法陣,能夠起到保護和攻擊的作用。
3. 散仙之戰:指散仙之間的争鬥和戰鬥。
近義詞:遊仙、隱仙。
反義詞:真仙、天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