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噍類的意思、噍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噍類的解釋

[living beings] 本指能吃東西的動物;特指活人

詳細解釋

(1).指活着的人。《漢書·高帝紀上》:“ 項羽 為人慓悍禍賊,嘗攻 襄城 , 襄城 無噍類,所過無不殘滅。” 顔師古 注引 如淳 曰:“無復有活而噍食者也。 青州 俗呼無孑遺為無噍類。” 唐 張九齡 《敕西州都督張待賓書》:“向使甲戈有預,士卒且強,躡彼歸途,可無噍類!”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草檄》:“你説俺要發兵進讨,叫他死無噍類。” 夏衍 《論“晚娘”作風》:“晚娘作風,滔滔者皆是,而今而後,被打而又不肯不哭喊者,其将永無噍類乎?”

(2).指活的動物。《警世通言·旌陽宮鐵樹鎮妖》:“ 施岑 大悟,即舉劍自下剔上,滿江蛟黨,約有七百餘性命,連根帶蔓,悉無噍類。”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噍類(jiào lèi)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古語詞,其核心含義指活着的生物,特指經曆災難後幸存的人。以下從詞典釋義、文獻溯源及用法角度詳細解析:


一、詞典釋義

  1. 本義

    指能咀嚼食物的活物,泛指一切活着的生命體。《說文解字》釋“噍”為“齧也”,即咀嚼;“類”指種類。合稱“噍類”強調具有進食能力的生物群體。

    例證

    《漢書·高帝紀上》:“(項羽)嘗攻襄城,襄城無噍類。” 顔師古注引如淳曰:“噍類,謂能飲食者也。”

  2. 引申義

    後多引申為大災禍後的幸存者,尤指人類。常見于描述戰争、瘟疫等浩劫後的生存狀态,隱含劫後餘生之意。

    例證

    清代魏源《道光洋艘征撫記》:“老弱婦孺,百無一存,竟無噍類。”


二、文獻溯源與權威用例

  1. 經典史籍

    • 《漢書·王莽傳》:“今胡虜未滅誅,蠻僰未絕焚……江湖海澤麻沸,百姓匮乏,幾無噍類。” 此處指百姓瀕臨滅絕。
    • 《後漢書·隗嚣傳》:“戮力一心,則遺黎無噍類矣。” 強調戰亂導緻民衆難以幸存。
  2. 注疏闡釋

    唐代顔師古在《漢書注》中明确解釋:“無複有活而噍食者也。” 清代王念孫《廣雅疏證》進一步指出:“噍類之言猶生存耳。”


三、用法特征


四、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4年)第3卷,第246頁。
  2.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1998年),第735頁。
  3. 《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1962年),卷三十一。
  4. 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2005年),第189頁。

網絡擴展解釋

“噍類”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二、詞源與古籍用例

  1. 《說文解字》溯源
    “噍”本義為咀嚼(“齧也”),後引申為活着的生物。如《漢書·高帝紀》中“襄城無噍類”,描述戰争中無人幸存的場景。
  2. 古代用法特點
    常用于強調極端後果,如戰争、災難後的慘烈景象,帶有書面化和文言色彩。

三、現代使用場景

四、近義與關聯詞

建議通過《說文解字》和《漢書》等古籍進一步了解其曆史語境。

别人正在浏覽...

闆渚抱恩薄身報谒比肩系踵币重言甘常物抄録傳派盜稅大是大非點鋼風候粉荔粉臉旉布富寵官稅鬼主意海棗寒筍恨惋花郎恢大徽霍恢谲加倫檢正官揭批金銘谲挑君相揩免看街樓刻骨褲裙裡遞靈和柳力勝忙熱沒掂三氋氃匿影藏形瓯粵貧賤驕人竊訾奇崛綦母求福拳路曲頸甑擅自為謀審物梭杼屯诐渭川無裨掀掉消凝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