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拱手而默無所言。共,通“ 拱 ”。 漢 王符 《潛夫論·賢難》:“此智士所以鉗口結舌,括囊共默而已者也。” 汪繼培 箋:“共,讀為拱。《漢書·鮑宣傳》雲:‘以拱默屍祿為智。’《後漢書·左雄傳》雲:‘方今公卿以下,類多拱默。’”
“共默”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角度解析:
共默(拼音:gòng mò)指“拱手而默無所言”,即保持沉默、不發表意見的狀态。其中“共”通“拱”,表示拱手動作,帶有恭敬或無為的意味。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王符的《潛夫論·賢難》:“此智士所以鉗口結舌,括囊共默而已者也。” 汪繼培在箋注中明确提到“共,讀為拱”,并引用《漢書》《後漢書》中“拱默屍祿”等例證,說明其常用于描述官員因避禍而沉默不作為的現象。
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雙方默契達成共識”,但此說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綜合高權威性來源,“共默”更強調個體因外界壓力主動選擇沉默,而非雙方互動的默契。
多用于古文或學術讨論中,例如:
建議在理解時結合具體語境,避免與“默契”“共識”等詞混淆。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潛夫論》《漢書》等原典。
《共默》是一個漢字詞組,表示共同保持安靜、默契的意思。
共:左右結構,部首為共,總共6畫。
默:上下結構,部首為黑,總共11畫。
《共默》來源于古代詩詞中的描寫,用以形容人們在一起時默契無語、相互理解。
共默(繁體字:共默)。
在古時候,漢字的結構及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可以參考古籍或字典中的相關資料得到詳細信息。
我們在課堂上默契配合,共默無言。
共鳴、默契、默默無聞、默念
同心協力、默契配合、心有靈犀
吵鬧、争吵、隔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