臲卼的意思、臲卼的詳細解釋
臲卼的解釋
動搖不安貌。《易·困》:“困于葛藟,于臲卼。” 唐 盧注 《酒胡子》詩:“盤中臲卼不自定,四座清賓注意看。”《朱子語類》卷十四:“安,隻是無臲卼之意。”《明史·廣西土司二》:“地方臲卼,如破壞之舟,漂泊風浪,覆溺在目,不待智者而知之矣。” 清 黃景仁 《遇雨止雲谷寺》詩:“不禱得神庇,我心滋臲卼。”
詞語分解
- 臲的解釋 臲 è 〔臲卼( ?)〕不安。 筆畫數:; 部首:自; 筆順編號:
- 卼的解釋 卼 ù 〔臲( ?)卼〕惶惶不安。 筆畫數:; 部首:厄;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臲卼”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疊韻聯綿詞,主要用于形容人或事物處于不穩定、危險或心神不甯的狀态。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 核心釋義
“臲卼”讀作niè wù,形容動搖不安定、危險不穩 的樣子。它描繪的是一種岌岌可危、搖搖欲墜或内心惶恐不安 的狀态。
二、 詞義解析與用法
- 本義與引申義:
- 本義: 側重于物理上的不穩定、搖動。指物體根基不牢,隨時可能傾倒或墜落的狀态。
- 引申義: 更常用于形容人的處境危險、地位不穩,或内心惶恐不安、心神不定。
- 感情色彩: 帶有明顯的負面色彩,強調不安、危險、困頓、窘迫的感受。
- 典型用法:
- 形容處境危險:如“臲卼之危”、“地位臲卼”。
- 形容心神不甯:如“心中臲卼不安”。
- 形容物體不穩:如“臲卼欲墜”。
三、 語源與經典出處
該詞最著名的出處是《周易·困卦》:
上六:困于葛藟,于臲卼;曰動悔有悔,征吉。
- 釋義: 被困在葛藤蔓藟之中,處于動搖不安的危險境地;此時若輕舉妄動會招緻悔恨,若能審慎思慮而後行動則可獲吉祥。
- 王弼注: “居困之極,而乘于剛,下無其應,行則愈繞,居則不安,故曰‘困于葛藟,于臲卼’也。” 此處“臲卼”生動描繪了困厄至極、進退維谷的危殆狀态。
四、 結構分析與相關詞彙
- “臲卼”是一個疊韻聯綿詞(兩個音節韻母相同或相近)。雖然“臲”和“卼”在古代文獻中有時也單獨出現(“臲”有不安義,“卼”同“兀”,有動搖不穩義),但“臲卼”作為一個整體使用最為常見和固定,不宜強行拆分解釋。
- 其異體字或相關寫法包括“臲兀”、“卼臲”、“倪仉”、“倪兀”等,但“臲卼”是相對标準的寫法。
五、 現代使用與示例
“臲卼”在現代漢語中屬于非常用詞、書面語,主要出現在:
- 引用古籍或仿古文體中。
- 需要表達一種古典、文雅或強調極度不安、危殆的語境中。
- 示例:
- “公司經曆風波後,他的總經理之位變得臲卼難安。” (形容地位不穩)
- “望着懸崖邊那塊臲卼的巨石,衆人皆不敢靠近。” (形容物體不穩)
- “消息傳來,他心中頓生臲卼之感。” (形容心神不甯)
權威來源參考:
-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對“臲卼”的詞義、出處(《周易》)有詳細收錄和解釋。 [可查詢權威線上版或紙質版]
- 《辭源》 (商務印書館):作為專門探求語源的辭書,對“臲卼”的出處《周易·困卦》及釋義有明确記載。 [可查詢權威線上版或紙質版]
- 《古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收錄“臲卼”,解釋其意為“動搖不安”。 [可查詢權威線上版或紙質版]
- 《周易》原文及曆代注疏 (如王弼注、孔穎達疏):是理解“臲卼”原始語境和經典釋義的根本依據。 [可參考中華書局等權威出版社的點校本或相關研究著作]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臲卼”一詞的解釋如下:
讀音與釋義:
- 拼音為niè wù,屬于古漢語中的疊韻聯綿詞。
- 本義為動搖不安的樣子,常用于形容物體傾斜不穩或局勢、心境的動蕩不安。例如《易經·困卦》中“困于葛藟,于臲卼”即用此意。
使用場景:
- 物理狀态:描述物體搖搖欲墜(如“臲卼之石”);
- 抽象比喻:引申為局勢動蕩或人心惶惶(如“國勢臲卼”);
- 文學修辭:古代詩文常用以增強畫面感或情感張力。
注意:
當前提供的搜索結果中未直接涉及“臲卼”,可能與您的輸入字形相近但釋義不同(如的“㝊怘”為“zhì wù”,指追求理想)。若需進一步考據文獻用例,建議核查《古代漢語詞典》或《說文解字》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哀飒背光性杯酒戈矛閉關絶市并處逼天筆譯赪素沖齓船到橋門自然直純密匆忙東邊東市肚裡風雨如盤負繩幹鈞管國閨袵後來人皇辔昏冠江天一色艱屯簡閲經折倨拘峻言拒轍括約肌磊浪不羁量材量程離樓吝愛六路輪船眇質埤薄屏歸親客妻族羣衆路綫日高日上肉燎桑蟃三晉少而精懾北挑針打眼鐵闆不易脫若韋毂威烈倭傀五言古小軸薢茩薪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