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骨節操。《三國志·魏志·王淩毌丘儉等傳論》:“ 王淩 風節格尚, 毌丘儉 才識拔幹。” 宋 蘇轼 《哭刁景純》詩:“文章餘 正始 ,風節貫華皓。” 明 歸有光 《送同年孟與時之任成都序》:“ 趙先生 獨申大義,至廷駡阿黨,風節凜然。” 章炳麟 《革命道德說》:“季 漢 風節上軼 商 周 , 魏武 雖任刑法,所用将士愍不畏死,而帷幄之中參豫機要者, 鐘 陳 二 荀 皆剛方晈白士也。”
風節是由"風"與"節"組合而成的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向高尚的品格操守與氣節風骨。從《漢語大詞典》的訓釋來看,"風"在此處取義為"風範、品格",而"節"則指"節操、氣節",《辭源》將二字組合解釋為"風骨節操"。該詞最早見於《後漢書·獨行傳》記載:"(王)渙少好俠,尚氣力,數通剽輕少年,晚而改節敦儒學,習《尚書》,讀律令,略舉大義",此處雖未直用"風節"二字,但已完整呈現其內涵特質。
歷代文獻中,"風節"多用以褒揚士大夫的德行,如《晉書·李玄盛傳》載:"玄盛以緯世之量,當呂氏之末,為群雄所奉,遂啟霸圖,兵無血刃,坐定千裡,謂張氏之業指期而成,河西十郡歲月而一。既而禿髮傉檀入據姑臧,沮渠蒙遜基宇稍廣,於是慨然著《述志賦》焉",此處通過李暠(字玄盛)的事跡,展現其守土安民的風節品格。宋人蘇軾在《薦朱長文劄子》中亦言:"文詞雅健,有超軼絕塵之風節",此評語已成為後世品評士人德行的典範表述。
在現代漢語語用中,"風節"一詞仍保留其古典意蘊,常用於表彰忠貞廉潔之士,如稱頌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風節,或讚譽于謙"粉骨碎身全不怕"的氣節風骨。需要注意的是,該詞屬書面雅語範疇,在當代日常對話中較少使用,更多見於歷史研究、文學評論及紀念性文本中。
參考來源:
“風節”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fēng jié,其核心含義是風骨節操,多用于形容人的品格與氣節。以下是詳細解釋:
“風節”強調内在品格與外在行為的統一,是中華文化中推崇的精神特質,常見于曆史評價與文學作品中。
備善參乘常姓澈漠池幹從頭璀璀呆鳥砀極電子式腞楯發縱糕點高閑根性咯痰古法滾碌寒埃旱情何止鴻聲華覆荒春霍曶兼統嬌兒節葬緊箍咒精義入神金華省極眺匡诤枯枿練絲連朝禮錢賣券埋天怨地謀章普及本跂蹻欽贊窮山竭澤氣吞牛鬥柔和善譚盛氣淩人十二衢绶草躺倒殢酒脫卻豌豆萬恨千愁魏夫人紊亂文玩下舂香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