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極高、極遠之處。 唐 方幹 《侯郎中新置西湖》詩:“已見澄來連鏡底,兼知極處浸雲根。” 元 李翀 《日聞錄》:“ 班超 嘗分使至 西海 極處,自中國而往行四萬裡。” 趙樸初 《憶江南·峨眉山紀遊》詞之五:“極處 趙州 登不到,我今亦復半山回。此意幾人知?”
(2).程度上不能再超過的界限。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仙佛到極處,與儒者略同。” 清 李漁 《奈何天·慮婚》:“我 闕裡侯 蠢也蠢到極處,陋也陋到極處,當不得我富也富到極處。” 瞿秋白 《餓鄉紀程》十三:“我主觀的人格抑郁到極處,應當豁然醒悟。”
(3).絕地。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傑歸真》:“況真聖主天王得天心眷顧,每至極處逢救。”
“極處”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í chǔ,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
指空間或地理上的極限位置,常帶有哲學或文學意境。例如:
表示某種狀态達到頂峰或極端。例如:
指無法擺脫的困境,常見于古籍或特定語境。例如:
現代文學中,“極處”也可表達情感或狀态的極端,如張愛玲筆下“歡喜到了極處,又有一種兇曠的悲哀”。
該詞既有物理空間的“極限”含義,也用于抽象層面的“極緻狀态”,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更多例句可參考《傳習錄》《奈何天》等古籍。
《極處》一詞可以被理解為“極端的地方”或者“極度的狀态”。它常常用來形容某種極端情況或極度的境地。
《極處》這個詞的拆分部首為“木”和“虍”。拆分後的筆畫順序為:木(4畫)+虍(6畫)= 10畫。
《極處》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語言文字,是由中國人民長期的文化傳承演變而來的。它在古代文獻中廣泛出現,并被視為漢字文化的一部分。
《極處》這個詞的繁體寫法為「極處」。
在古時候,極處的漢字寫法稍有不同。它的古字形為「極處」,其中的“極”字表示極點,而“處”字表示地方。
以下是一些使用《極處》的例句:
組詞:極端、極寒、極度、極地。
近義詞:終點、頂點、極點、盡頭。
反義詞:中心、中間、平常、溫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