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极高、极远之处。 唐 方干 《侯郎中新置西湖》诗:“已见澄来连镜底,兼知极处浸云根。” 元 李翀 《日闻录》:“ 班超 尝分使至 西海 极处,自中国而往行四万里。” 赵朴初 《忆江南·峨眉山纪游》词之五:“极处 赵州 登不到,我今亦復半山回。此意几人知?”
(2).程度上不能再超过的界限。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仙佛到极处,与儒者略同。” 清 李渔 《奈何天·虑婚》:“我 闕里侯 蠢也蠢到极处,陋也陋到极处,当不得我富也富到极处。”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三:“我主观的人格抑郁到极处,应当豁然醒悟。”
(3).绝地。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况真圣主天王得天心眷顾,每至极处逢救。”
“极处”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jí chǔ,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
指空间或地理上的极限位置,常带有哲学或文学意境。例如:
表示某种状态达到顶峰或极端。例如:
指无法摆脱的困境,常见于古籍或特定语境。例如:
现代文学中,“极处”也可表达情感或状态的极端,如张爱玲笔下“欢喜到了极处,又有一种凶旷的悲哀”。
该词既有物理空间的“极限”含义,也用于抽象层面的“极致状态”,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更多例句可参考《传习录》《奈何天》等古籍。
《极处》一词可以被理解为“极端的地方”或者“极度的状态”。它常常用来形容某种极端情况或极度的境地。
《极处》这个词的拆分部首为“木”和“虍”。拆分后的笔画顺序为:木(4画)+虍(6画)= 10画。
《极处》这个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字,是由中国人民长期的文化传承演变而来的。它在古代文献中广泛出现,并被视为汉字文化的一部分。
《极处》这个词的繁体写法为「極處」。
在古时候,极处的汉字写法稍有不同。它的古字形为「極處」,其中的“極”字表示极点,而“處”字表示地方。
以下是一些使用《极处》的例句:
组词:极端、极寒、极度、极地。
近义词:终点、顶点、极点、尽头。
反义词:中心、中间、平常、温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