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祭祀儀式之一。帝、後交替獻酒以祀神。《禮記·禮運》:“君與夫人交獻,以嘉魂魄。”《後漢書·皇後紀上·和熹鄧皇後》:“﹝太後﹞與皇帝交獻親薦,成禮而還。” 李賢 注:“ 周 禮,宗廟祭之日,旦,王服衮冕而入,立於阼;後服副褘,從王而入。王以圭瓚酌鬱鬯以獻屍,次後以璋瓚酌鬱鬯以獻屍,此謂交獻也。卒事凡九獻也。”
“交獻”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iāo xiàn,其核心含義與古代祭祀儀式相關,具體指帝、後交替獻酒以祭祀神靈的禮儀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交獻”是古代宗廟祭祀中的一種特定流程,帝王與皇後(或太後)按禮制交替向神靈或祖先敬獻酒水,以示虔誠與尊崇。例如《後漢書》記載,鄧太後曾與皇帝“交獻親薦,成禮而還”。
根據《周禮》記載,祭祀時:
部分資料(如)提到“交獻”有“相互交流、奉獻”的引申義,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現代誤讀或罕見引申。主流解釋仍以古代禮儀為核心。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祭祀流程或曆史案例,可參考《周禮》《後漢書》等典籍,或查閱漢典等權威辭書。
交獻(jiāo xiàn)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交”部首是由“亠”和“十”兩個筆畫組成,表示兩個人面對面交流;“獻”部首則是由“犭”,表示動物,和“言”組成,表示把動物獻給神明,表示獻祭的意思。整個詞彙共有10個筆畫。
“交獻”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祭祀活動中,表示把動物供奉給神明。在古代社會,人們相信獻上寶貴的動物作為祭祀神明的方式,能夠祈求平安、豐收和好運。隨着社會的發展,這個詞逐漸擴大了其意義,不僅專指動物的奉獻,也包括其他形式的獻貢與奉獻。
在繁體字中,交獻的書寫形式基本保持不變,仍然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繁體字中的“交”部首是由“亠”和“辶”兩個筆畫組成,而“獻”字則是由“犬”和“言”組成。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常常有多種形式,所以在古代的文字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古代的寫法。例如,交獻可以寫作“交狎”、“交奠”等形式,但意義基本相同,依然表示奉獻和供奉的意思。
1. 他們決定将深感謝意通過交獻一幅畫來表達。
2. 春秋時期,百姓會在豐收後交獻祭祀。
交流、交往、交換、獻身、獻血
奉獻、獻出、供奉、進獻、進貢
索取、占有、藏匿、保留、占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