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酷吏的意思、酷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酷吏的解釋

[merciless official] 用殘酷的方法進行統治的官吏

詳細解釋

指濫用刑法殘害人民的官吏。《史記·酷吏列傳》:“ 高後 時,酷吏獨有 侯封 ,刻轢宗室,侵辱功臣。” 唐 孟棨 《本事詩·情感》:“ 延嗣 見詩,遣酷吏誣陷 知之 ,破其家。”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二章第一節:“酷吏濫殺無辜,到了群情過度緊張的時候,她(指 武則天 )也陸續殺一些酷吏來緩和形勢。”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酷吏”指中國古代濫用嚴刑峻法、殘害百姓或嚴厲執法的官吏。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定義

  1. 字義構成
    “酷”指殘酷、嚴苛,“吏”指官吏,合稱指執法手段殘酷或濫用刑罰的官員。
  2. 曆史淵源
    最早見于《史記·酷吏列傳》,如西漢侯封“刻轹宗室,侵辱功臣”,唐代來俊臣、周興等更以酷刑逼供聞名。

二、典型特征

  1. 執法方式
    多采用嚴刑拷打、羅織罪名等手段,如唐代來俊臣發明“鐵圈籠頭”等酷刑,甚至狄仁傑都被迫認罪。
  2. 雙重評價
    • 負面形象:多數酷吏殘暴害民,如武則天時期酷吏制造大量冤案;
    • 正面作用:少數如西漢郅都、東漢董宣,雖手段嚴厲但清廉剛正,能震懾豪強、整頓治安。

三、曆史代表

  1. 極端殘暴型
    唐代來俊臣(《羅織經》作者)、周興(“請君入甕”典故來源),以酷刑和誣陷著稱;
  2. 剛正執法型
    西漢郅都號稱“蒼鷹”,治理濟南“郡中不拾遺”;東漢董宣因強項令聞名,死後僅布匹覆屍。

四、文化意義

成語“畫地為獄,刻木為吏”反映了百姓對酷吏的恐懼。盡管部分酷吏在特定曆史時期有積極作用,但整體成為專制統治下暴政的象征。

如需查看具體案例或完整曆史名單,可參考《史記·酷吏列傳》及相關權威史料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酷吏是什麼意思

酷吏是一個漢字詞彙,常用來形容官場中的官員或公務員,他們以嚴厲的措施、殘酷的手段以及無情的追求個人利益而著稱。酷吏一詞既包含了嚴厲的執行力,又帶有腐敗和權力濫用的負面含義。

拆分部首和筆畫

酷吏的組字結構是由“酉”和“吏”兩個部首組成。其中,“酉”是指“酒”字作為部首,表示與酒相關的事物;“吏”是指“[]”字作為部首,表示與官吏、公務員等有關。

酷吏的筆畫數為12畫。

來源

酷吏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後漢書·百官志》中,形容了當時權力濫用、為個人私利不擇手段的官員。

繁體

酷吏的繁體字為「酷吏」。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酷吏的字形與現代寫法基本相同,但在部分字形上略有不同。

例句

1. 這位官員以酷吏聞名,行事極端殘忍,屢次傷害百姓的利益。

2. 那個被人稱為酷吏的官員最終被揭發其貪污受賄的行為。

組詞

酷吏沒有固定的組詞搭配,可以根據需要與其它詞語進行搭配使用,如“殘酷的酷吏”、“腐敗的酷吏”等。

近義詞

近義詞可以是“苛刻的官員”、“嚴厲的官吏”。

反義詞

反義詞可以是“寬松的官員”、“廉明的官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