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正月七日,以金銀箔或彩帛剪成人或花鳥圖形,插于發髻或貼在鬓角上,也有貼于窗戶、門屏,或挂在樹枝上作為裝飾的,謂之“翦綵”。 南朝 梁 宗懔 《荊楚歲時記》:“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翦綵為人,或鏤金薄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登高賦詩。” 唐 李商隱 《人日即事》詩:“鏤金作勝傳 荊 俗,翦綵為人起 晉 風。” 宋 蘇轼 《次韻劉貢父春日賜幡勝》:“鏤銀錯落翻斜月,翦綵繽紛舞慶霄。”
(2).形容花開繁茂。 宋 司馬光 《獨樂園新春》詩:“曲沼揉藍通底緑,新梅翦綵壓枝繁。”
“翦彩”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指中國古代正月七日(人日)的裝飾傳統。人們用金銀箔或彩色絲帛剪成人形、花鳥等圖案,裝飾于發髻、鬓角、門窗、屏風或樹枝上,稱為“翦彩”。這一習俗在南北朝時期已盛行,如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記載:“翦彩為人,或镂金薄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鬓。”。唐代詩人李商隱、宋代蘇轼等也曾在詩詞中提及此風俗。
引申為對植物繁盛狀态的比喻,常見于古典詩文。例如宋代司馬光《獨樂園新春》中寫道:“新梅翦彩壓枝繁”,以“翦彩”形容梅花盛開時色彩斑斓、枝條繁茂的景象。
《翦彩》是一個詞組,由兩個漢字組成。這個詞的意思是指剪下五顔六色的紙或綢緞等制作的各種各樣的裝飾品。
《翦彩》的第一個字是“翦”,它的部首是翦首,總計有10畫。
《翦彩》的第二個字是“彩”,它的部首是彡首,總計有9畫。
《翦彩》這個詞來源于中國民間藝術中的一種傳統手工藝品——剪紙。剪紙是利用紙張的可塑性,通過剪刀或刀具将紙張剪切成各種形狀的工藝品。
《翦彩》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翦彩」。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字形和現代有所不同。雖然《翦彩》是現代詞彙,但是古代寫法中可以将字形拆開研究:
翦:
翟部+虍(旁旁)
切忌+虍
彩:
彡部+采(旁旁)
山+采
1. 她用五彩的翦彩裝飾了房間,給整個居住環境增添了一抹生機。
2. 我給小朋友們準備了一些翦彩,讓他們充分發揮創造力,在紙上剪出自己喜歡的形狀。
3. 這件精美的手工藝品是由紙張和翦彩制作而成的,每一個細節都注入了制作者的心思。
翦刀、翦紙、翦剪、彩紙、彩綢、彩帶、彩畫
剪紙、剪花、剪藝、剪裁、彩繪、彩飾
無彩、素色、白紙、無裝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