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ay;delay] 延誤滞留
稽遲歲月
遲延;滞留。《南史·張融傳》:“隨例同行,常稽遲不進。”《元典章·台綱二·照刷》:“刷住稽遲文卷,於刷尾上标寫稽遲或違錯二字。” 明 唐順之 《行總督軍門胡手本》:“此係緊急軍情,且本部復命在邇,毋得稽遲誤事。”《三國演義》第四八回:“目下撥三千馬步軍,命 臧霸 為先鋒,星夜前去,不可稽遲。”
“稽遲”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稽遲(jī chí)指遲延、滞留或耽誤,強調因拖延而未能及時完成某事或停留在某處。例如在軍事或緊急事務中,常表示因延誤可能引發後果,如“軍情緊急,不容稽遲”。
“稽遲”一詞的權威釋義可參考《漢典》及古籍文獻,其用法在曆史文本中較為固定,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可見于仿古或特定領域表達。
稽遲(jī chí)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拖延或延遲。該字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禾」字旁,右邊是「止」字旁。總共有11個筆畫。
稽遲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其中「稽」一字解釋為稽查、核實的意思,而「遲」則表示時間的延後或延誤。合在一起,稽遲意味着耽擱或拖延事情的進展。
在繁體字中,稽遲的寫法是「稽遲」。繁體字保留了更接近古代漢字的表達方式。
在古時候,稽遲的漢字寫法與現在相比稍有不同。古代使用的寫法是「稽遲」,左邊的「禾」字旁曾經寫作「禾木」,而右邊的「止」字旁則是由「夂」和「止」兩個部首組成。
以下是一些稽遲的例句:
以下是一些與稽遲相關的詞彙:
總之,稽遲是一個描述拖延或延遲的詞語,由「禾」和「止」兩個部首構成,共有11個筆畫。它源自古代漢字,繁體字寫作「稽遲」。稽遲在古時候的寫法為「稽遲」,左邊「禾」字旁曾寫作「禾木」,右邊「止」字旁包含「夂」和「止」兩個部首。一些與稽遲相關的詞彙有遷延和提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