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線闆兒”。作針黹時纏線用的闆。《兒女英雄傳》第二八回:“ 張姑娘 從口袋裡拿出來,卻是一個針紮兒裝着針,一個線闆兒繞着線。”
“綫闆兒”是漢語中的一個傳統手工藝工具,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指作針線活時用來纏繞線的小闆子,通常為木質或塑料材質,方便整理和取用線材。該詞也寫作“線闆兒”,其中“綫”是“線”的異體字。
文獻例證
在清代小說《兒女英雄傳》第二十八回中,提到張姑娘從口袋中取出“線闆兒繞線”,說明其作為日常縫紉工具的用途。
結構與功能
線闆兒多為長條形,表面有凹槽或卡口,可将線頭固定并整齊纏繞,避免打結。部分線闆兒還設計有針插功能,與針紮配套使用。
現代應用
隨着縫紉機普及,傳統線闆兒使用減少,但在手工愛好者或傳統工藝中仍有保留,部分複古設計甚至成為收藏品。
總結來看,“綫闆兒”是傳統縫紉工具,兼具實用性與文化意義,反映了過去手工生活的細節。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兒女英雄傳》原文或手工藝相關文獻。
綫闆兒(xiàn bǎn ér)是一個由漢字組成的詞語,意思是織托的木制品。它由“綫”、“闆”和“兒”三個部分組成。
“綫”字的部首是糸,它由13個筆畫組成;“闆”字的部首是木,它由8個筆畫組成;而“兒”字的部首是人,它由2個筆畫組成。
綫闆兒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織布工藝。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裡,織布工藝是人們生活的重要部分。為了方便織布,人們制作了一種能夠支撐織布所需的木制品,即綫闆兒。
在繁體字中,“綫”字的寫法為線,而“闆”字和“兒”字的寫法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在有一些差異。不過“綫”、“闆”和“兒”字的形狀相對穩定,在古代的寫法中沒有太大變化。
我從綫闆兒上拿下一塊木頭,開始織布。
綫織、闆塊、兒童
織托、織托木制品
木織、布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