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成年而死者,短命的人。《莊子·齊物論》:“莫壽於殤子,而 彭祖 為夭。” 成玄英 疏:“人生在於襁褓而亡,謂之殤子。” 陸德明 釋文:“殤子,短命者也。”《呂氏春秋·察今》:“病變而藥不變,嚮之壽民,今為殤子矣。” 南朝 梁 劉孝标 《辯命論》:“此則宰衡之與皁隸, 容 彭 之與殤子……鹹得之於自然,不假道於才智。” 宋 王安石 《酬裴如晦》詩:“殤子未安 莊氏 義,壽親還慰 魯侯 心。” 郭沫若 《文藝論集·惠施的性格與思想》:“自本體而言,殇子雖夭而他的身體不滅。”
“殇子”是一個漢語詞彙,指未成年而夭折的人,通常用于描述短命或早逝的情況。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根據多個權威來源(、、),殇子的字面意思是“未成年而死者”,即未到成年便去世的人,尤其指嬰兒或孩童夭折。例如《莊子·齊物論》中提到:“莫壽於殇子,而彭祖為夭”,通過對比殇子與長壽的彭祖,表達對生命長短的相對性思考。
哲學與文學背景
該詞常見于古代哲學文獻,如《莊子》用殇子探讨生死觀,認為壽命長短并非絕對标準(、);《呂氏春秋》則以“病變而藥不變,嚮之壽民,今為殇子矣”比喻時代變化中舊法的失效()。
年齡範圍
成玄英在《莊子》注釋中提到“人生在襁褓而亡,謂之殇子”,陸德明也釋為“短命者”(),說明古代對“殇子”的年齡界定可能更偏向嬰幼兒階段。
延伸用法
在文學中,殇子常被用作對生命脆弱的隱喻。如南朝劉孝标《辯命論》将“容彭之與殇子”并列,強調命運無常()。
殇子既是現實中對早逝者的描述,也是古代哲學讨論生死觀的重要意象,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内涵。
殇子是一個獨特的詞彙,它在漢語中有着特定的含義和使用場景。在古代,殇子通常被用來描述夭折的嬰兒,即未成年的子女離開世界的悲痛之情。
殇子的拆分部首為殳和子,其中殳是一個獨立的偏旁部首,表示兵器;子則是一個獨立的字部,表示子女或後代。殇子的筆畫數為10畫。
按照漢字的進化和變遷,殇子一詞源于古代,最早出現在《論語·陽貨》中的“無論長短,皆是殇酒”。在繁體字中,殇子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
在古代,殇子的寫法與現代保持一緻。
1. 大殿上的神壇上供奉着無數殇子,象征着已經離世的嬰兒。
2. 在殡儀館的正廳,供奉着被稱為“殇子”的牌位,吊唁着逝去的年幼生命。
組詞:殇情、殇歌、殇戀。
近義詞:夭折、早逝。
反義詞:長壽、成年。
【别人正在浏覽】